镇江中捞出的神秘石刻,竟是书坛“碑文之王”,至今无人见过全本

2023-09-05   书法网

原标题:镇江中捞出的神秘石刻,竟是书坛“碑文之王”,至今无人见过全本

镇江中捞出的神秘石刻,竟是书坛“碑文之王”,至今无人见过全本

学楷者在选择临摹的法帖时,基本都会选择小楷或者中楷,因为它们的点画、结构较为细致紧凑,能锻炼学书者的专注力,加上古代书家们受“二王”秀逸清丽的书风影响,并为了展现自己高超的控笔之力跟用笔精准度,散发出典雅的清润之气,传世书作以小楷居多。

其实对于基础浅薄的初学者来说,小楷结构精微,学书者无法充分体察内在肌理,不如大字上手快,大字点画正大端稳,墨色浓厚宽博,气象壮观,用笔安排精到,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端倪可察,对于新手更加友好,结构上也十分明朗宽松,不会让学书者用笔产生紧张拘束之态。

因此学楷者从大字学起是一个绝佳选择,可惜受到清秀萧散之风的影响,书坛中写拙朴浑厚的大字书家较少,只有唐代的颜真卿、宋代的黄庭坚、米芾等寥寥几人,所以后世学者理所当然的认为大字,就是由颜真卿所创,之后被米芾、黄庭坚创新改造,发扬光大的。

甚至还有人认为黄庭坚、米芾是“大字之祖”,但北宋熙宁年间,焦山岛水域(即镇江水域)修建大运河,修河的工匠们在江中捞出一块神秘石刻,上面的文字被镇江郡守钱子高进行鉴定,竟发现在此石是书坛“碑文之王”——《瘗鹤铭》,之后他派人在江水附近继续寻找,找到了尚存崖壁的残石上半部。

但是他将这些残石一起放在“宝墨亭”保护了起来,在崖石边重新摹刻了一遍,导致后世的拓本逐渐出现混乱,在明朝洪武年间石刻又全部消失,坠落于江中,后来到了清朝康熙五十二年,苏州知府陈鹏年在水枯之时,带领众人在江中重新搜寻,经过三个月时间终于找回残石。

到了现代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又相继找出“方”“鹤”等残字,不过虽然如今残石与原来样貌已经逐渐相近,但至今无人见过全本,至于具体的书丹者和篆刻者也不详,有人说是王羲之、顾况,也有人说是陶弘景、王瓒,从碑中残存的文字可以大概知道,此作是一位隐士给仙鹤写的祭文。

黄庭坚曾评价:“曰结密而无间,《瘗鹤铭》近之;宽绰而有余,《兰亭》近之。又:大字无过《瘗鹤铭》,小字无过《遗教经》”,还说“《瘗鹤铭》,大字之祖也”此作点画干脆利落,运笔劲力丰实,笔锋收敛圆浑、豪放纵逸,有着拙朴高古之风,结体舒朗宽阔,尽得率真自如之趣,给人萧疏沉毅之感,笔笔真情流露,蕴含悠远的艺术高度。

这幅《瘗鹤铭》是书坛中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例如陆游、米芾、黄庭坚、郑板桥等人都曾临摹过它,翁方纲也曾称赞道:“寥寥乎数十字之仅存,而兼赅上下数千年之字学”,虽然碑文目前样貌已变,字数较少,但其中深沉的楷书风貌,对于篆隶之法的灵活运用,将书法的千年风貌都融于其中。

您对《瘗鹤铭》有何见解,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