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帝国南疆——南越王墓出土精品文物展
丝路序章
秦汉时期航海图
中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南越国地处中国大陆的南方,南接大海,北通中原,其先民在秦汉之际已懂得借助季风沿着海岸线航行,与东南亚和南亚诸国进行交通和贸易往来。利用舟楫之便,南越国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海外贸易,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更为之后汉武帝发舶远洋、开展官方海外贸易打下了基础,在中国航海史中写下了重要的篇章。
一
南越国近海、多河湖,先民熟习水性,善于用舟,不仅渔捞经济发达,还与域外世界建立起频繁而密切的联系。岭南地区造船技术与规模的大发展,是南越国海上交通繁荣的重要基础。
南越王墓中出土大量贝类、鱼类、龟鳖等水产品,是全国出土水产动物最多的墓葬。其中我国南方沿海常见的青蚶、楔形斧蛤等海产贝类出土最多,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热带海洋的生物残骸。
船纹铜提筒局部
南越王墓出土的船纹铜提筒,表明南越人已有建造大型海船的能力。提筒上绘制4艘首尾相接的船,船体明显绘出甲板,船内分舱,船中有弓形大橹,是能远航的海船图案。
根据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汉代广州地区已有类型多样的船型,包括大型海船、作战的楼船、内河航运的货艇、客船、农耕运输的小艇等,反映出当时南越国造船与航运交通之发达。
二
通过远航的海船,南越国得以同海外往来并互通有无。南越王墓中出土的众多舶来品与外销之物,是南越国与海外地区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的直接体现。
南越王印花模板套印的图案
马王堆出土丝织物图
南越国销往海外的产品主要有丝绸、珍珠等物。
古代中国以“丝国”闻名于世。南越王墓出土的印花铜板模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丝织物印花工具,说明当时丝织业发展到很高水准,还有十分先进的彩色套印技术,所产丝织物很可能已通过海路输出。
印花铜板模一对
复制件
南越王博物院藏
印花工具。由大小两件凸板组成,背面均有穿孔的小钮用以穿绳,便于执握。大的为主纹板,形如火焰;小的为定位板,像一个“人”字。墓中出土的丝织品里有与印版图案相同的织物。以前认为印花版的使用多见于7世纪以后,而这套印花版的年代早达公元前2世纪,在中国纺织印染业及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价值。
乳香
南越王墓中发现的乳香、非洲象牙制品、玻璃珠玑等与海上交通相关的珍贵文物,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一批舶来品。
乳香的妙用
南越王墓出土的乳香,为树脂类香料,是持续更加长久、杀菌效果更加显著的一种香料。乳香产于阿拉伯半岛,既可作熏香,又可作药用。人们亦常用乳香燃烧产生的烟来熏衣物,以防虫蛀和消毒防疫。
四连体铜熏炉
西汉
1983年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南越王博物院藏
四连体熏炉十分少见,南越王墓就出土5件,造型别致,极具特色,应是南越王夫人所用的熏香用具。盒身和盒盖平面成“田”字形,盒内四个小盒互不连通,可以同时放置多种香料。这种镂孔细、炉身带较高盖子的熏炉多用于燃烧海外进口的树脂类香料。
熏炉焚香在南越国蔚然成风,但中国原产的香料资源并不丰富,乳香、沉香、檀香等热带香料多来源于海外地区。南越王墓中熏炉的大量出土,佐证了当时熏香风气的流行与香料贸易的繁盛。
三
随着海外贸易的日益繁盛,南越国与异域的技术与文化交流越发密切。南越王墓出土的部分饰品、实用器与建筑构件,器形与风格同中国传统工艺迥异,是中西方交流的成果。
南越王墓蒜头纹银盒
与
古代波斯地区出土的筐罍器
南越王墓出土的蒜头纹银盒是古代西亚波斯金银器的风格,为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舶来品。进入中国后,汉代工匠又在上面加了盖钮、圈足与铭文。
南越王墓角形玉杯
与
金来通杯
保加利亚 约公元前4-3世纪
南越王墓出土的角形玉杯是呈犀牛角状的酒器。有学者认为,角形杯的造型源于西方称之为“来通”的角杯形金银器。
杯形如兽角,口椭圆,杯底有细软弯转的绳索式尾,缠绕在杯身下部。杯口沿阴刻弦纹一周,杯身以浅浮雕和双钩法饰勾连云纹。器体轻薄,抛光琢制俱佳。口沿上微残,青玉质,半透明,局部有红褐色浸斑。仿犀牛角形,中空。
口呈椭圆形,往下渐收束,近底处成卷索形回缠于器身下部。纹饰自口沿处起为一立姿夔龙向后展开,纹饰绕着器身回环卷缠,逐渐高起,由浅浮雕至高浮雕,及底成为圆雕。
在浮雕的纹饰中,还用单线的勾连雷纹作填空补白。一夔龙缠绕器身,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艺术为一体,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件汉代遗作,在玉器史是占绝对重要的地位。汉代之绝品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出土。
珠襦构件组成的图案
帝国南疆
南越王墓墓主人所穿“珠襦”(用小珠缀串而成的短上衣)上的装饰物。
金花泡(一组8枚)
帝国南疆
西汉
1983年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南越王博物院藏
南越王墓中共出土32枚,是墓主人所穿“珠襦”(用小珠缀串而成的短上衣)上的装饰物。设计和加工十分精细,球面形泡体上的金丝和金珠都是焊接固定的。这种焊珠工艺黄金制品在汉代十分流行,其工艺技术可能来自古代的西亚地区,在古希腊遗址曾有类似出土物。
海外传入的玻璃制品与工艺对中国本土玻璃生产有着重要影响。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青釉筒瓦,属钠钾玻璃釉,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釉瓦实例,制作工艺可能源自海外。
青釉筒瓦
器表面施青釉,经检测,属于钠钾玻璃釉,与公元前3世纪印度哈斯蒂纳珀地区的玻璃成分十分接近,其制作工艺可能从海外传入。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印度的石窟和佛塔受古希腊、波斯文化影响,流行使用八角形石柱。这种八角形柱在南越国宫苑中也大量使用,应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受到印度影响的结果。如此大量使用石材,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还是首次。
八棱石望柱
西汉
1997年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
南越王博物院藏
帝国南疆——南越王墓出土精品文物展
结 语
南越国是中国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割据政权,也是 中国岭南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国家,对 中国岭南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南越王墓的发现和发掘更是岭南文物考古工作的里程碑,掀起了南越国史研究的热潮,也使人们对两千多年前的 中国岭南社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两千年前的秦汉南疆以其独特的位置占据着帝国版图上光辉璀璨的一角,两千年后的广州则延续包容开放的历史传统,继续书写着发展复兴的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