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胡鑫宇失踪事件”尘埃落定了。
消失106天后,警方于1月28日找到了失踪已久的胡鑫宇。
但可惜的是,最终找到的,只是一具冰冷冷的尸体。
为什么一名普通中学上会离奇失踪?
2月2日上午10点,江西铅山县召开了“胡鑫宇事件”发布会,给出了确切的结论:
胡鑫宇是自杀身亡;
尸检结果显示,骨骼完整,没有明显的受伤特征;
现场完整,没有明显的拖拽打斗痕迹。
胡鑫宇是自杀身亡;
尸检结果显示,骨骼完整,没有明显的受伤特征;
现场完整,没有明显的拖拽打斗痕迹。
而且在此次发布会上,警方还公布了尸体发现现场录音笔的内容,其中明确显示,胡鑫宇确实有自杀意愿:
“真站到这里,反倒有些紧张,心脏狂跳。如果真跳下去,会怎样?”
“人生毫无意义了,快零点了,再等一下,就直接去死。我今天已经不清楚了,就只想去死,感觉没有任何意义了。”
“真站到这里,反倒有些紧张,心脏狂跳。如果真跳下去,会怎样?”
“人生毫无意义了,快零点了,再等一下,就直接去死。我今天已经不清楚了,就只想去死,感觉没有任何意义了。”
真相水落石出,所有的“阴谋论”不攻自破。
可即便是自缢,我们也同样应该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会把一个风华正茂的男孩逼上绝路呢?
在我看来,“罪魁祸首”可能有3个。
穷人家的孩子,被迫“早当家”
我们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但这里的“当家”,往往是被迫的。
胡鑫宇正是如此。
出生于农村家庭,父母以种地为生,胡鑫宇的家庭条件很差。
“女儿和女婿曾一度只依靠女婿每月4000多元的收入维持生计”,胡鑫宇外婆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
后来胡鑫宇考上初中,母亲为了贴补家用,去了大城市当保姆,辛苦赚钱养家,这让胡鑫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妈妈第一次外出务工,离春节前还有两三个月,胡鑫宇就迫不及待追问外婆:
“妈妈什么时候回来?”
其心思细腻可见一斑。
但过于敏感的性格,也在潜移默化中使胡鑫宇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做出了极端选择,在最美好的青春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父母过高的期望,带来了巨大压力
在家人和亲戚眼里,胡鑫宇是那种孝顺礼貌、有点内向、成绩名列前茅的孩子。
一直以来,众人都对其寄予厚望,尤其是胡鑫宇的母亲。
初二时,因为疫情上网课的关系,胡鑫宇成绩下滑得很厉害。
一向重视儿子教育的妈妈,就“花重金”将胡鑫宇转学到了铅山县有名的私立桃园中学,尽管这笔钱令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可惜的是,最终胡鑫宇中考发挥失利,没能考上理想的高中,去了致远中学。
但以他的入学成绩,升入高中后只能位居中下等,在全班65名学生中,排名第58。
一面是长久以来父母的殷切期望,另一面是学习成绩难以尽如人意的残酷现实,这对于一名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而当这种压力积攒到一定程度,再也无法忍受时,胡鑫宇彻底崩溃了,整日处于抑郁、焦虑之中,最终选择走上人生终点。
学习上的压力,是最后一根稻草
根据《儿童自杀报告》数据显示,以60万人(中国每年自杀总人数)为基数,5-24岁的自杀人数每年高达15万,而在自杀原因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
胡鑫宇在读小学和初中时,成绩一直不错,还与致远中学签订了中考提前录取协议。
但因为中考发挥失常,被迫进入致远中学读书后,胡鑫宇一直承受着很大的学习压力。
他曾在密密麻麻的数学算式下写道: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近视加深了。每天不看黑板,就死盯着书本。可我怕,怕被老师看到我茫然的样子,然后又不耐烦地讲解知识点.....”
难以融入新环境,再加上巨大的学习压力,压得胡鑫宇喘不过气。
去年9月份,胡鑫宇给母亲打电话,说:
“很想哭。”
但当母亲询问原因时,他变得支支吾吾,只是说了一句:
“窗帘太亮,睡不好。”
据发布会公布的信息,9月17日与母亲的3次电话中,胡鑫宇多次哭诉不想读书想回家。
学业上的巨大压力,难以排解的情绪,最终不断累积,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胡鑫宇彻底崩溃了,无奈走上绝路。
老苗结语: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曾公布一组数据,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高达24.6%。
换句话说,每4个孩子就有1个会患上抑郁症。
我们作为家长,除了忙于工作、操心孩子学习上的事情之外,更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后者要远比前两者重要得多,一旦真的发生悲剧,再后悔就晚了。
今日话题:你对“胡鑫宇事件”怎么看?
我是老苗——一名80后超级奶爸,也是医院里最扎眼的男性护士长,欢迎一起讨论孕育问题,也请你关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