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两千人冒雨也要看完,吴天明的《人生》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

2023-04-25   闲人电影

原标题:一万两千人冒雨也要看完,吴天明的《人生》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

1985年5月27日,成都举办百花奖,当天下起了大雨。

但四川大学的一万两千名师生冒雨看完了最佳故事片《人生》,放映完毕,“人生万岁”、“电影万岁”、“吴天明万岁”的声音此起彼伏。

谢飞导演说:“最伟大的电影莫过于此,一万两千人站在雨里看电影节。”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一经问世就引起巨大反响。

不仅在农村青年中流传,在城市当中也是备受推崇,因为书中所探讨的问题不局限于乡土,每一个在交界边缘徘徊的年轻人都能感同身受。

这种青年人身上的迷茫感、认同感,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所带来的寻根问题,在改革开放的大势来临后变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现象。

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看到小说后便决定将其改编成电影,并请路遥担任编剧。

可如果完全按照小说来拍会让电影显得太过巧合,所以吴天明在改编上用了恰当的表现手法,做了适当的删减,电影的一头一尾就是这两种方式的体现。

《人生》开场的三处构图其实就是整部电影的主题思想。

上山种地,站在山顶望向远方,下山回家,描绘的是人生轨迹。

生于农村的人,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但总有人不甘心被困在乡土,向往着不同的生活,有着更远大的抱负。

于是选择下山,到广阔天地,求一番作为,但下山后的选择是否是对的,只能用一生去解答。

在摄影上,吴天明多用远景,画面中的地平线较高,摄影机贴近土地。

以此来突显土地的主体地位,并且有向土地发问的观感,皇天不公,后土不语,那么人究竟该不该离开土地?

这也是吴天明改变过去电影以故事为主的戏剧结构的一种大胆尝试,变换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同时输出哲学概念,在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城市、乡村观念产生碰撞的时候,人与社会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从这方面来看,《人生》在中国影史的地位跟《黄土地》有的一拼,都革新了中国电影叙事语言。

但《人生》的拍摄要比《黄土地》略早一点,《人生》已经开拍了,《黄土地》才刚刚筹备拍摄,选拔演员。

可见吴天明真的被低估了,他的厉害之处不仅仅是慧眼识珠,力捧第五代导演中的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等人,自己身为第四代导演也具有非凡的才华。

小说的结尾,高加林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

乡亲们并没有因他灰头土脸而笑话,反而给他各种安慰,高加林无以回报,只是掏出纸烟,给大家一人散了一根。

而后遇到德顺爷爷,痛心他因虚荣丢了一块金子,并告诉他,“巧珍得知他回来了就去央求姐姐的公公高明楼让你再去教书。”

高加林听后一下子扑倒在德顺老汉的脚下,双手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呐。”

但在电影的结尾,吴天明删掉了小孩的歌谣,乡亲们的安慰,以及德顺老汉点题的说教。

高加林走在回村的路上,到了大马河桥停了一下,镜头先将高家村的山山水水扫了一圈,后给到高加林的表情特写,满是痛心和懊恼。

最后一个大远景,高加林继续向村里走去,影片到此,戛然而止。

这种留白没有小说讲得透,但不给答案的开放式结局将主动权交到了观众手上,让观众从中思考,得到的不再是拿来主义,而是人生关于抉择的宝贵经验。

当然,想要彻底理解《人生》,必须先了解小说和电影的时代背景。

80年代,中国户籍制度将公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造成了城市、乡村景观的差异。

并在各种举措上主观强化这种差异,导致城市和农村在生存方式、文化汲取、思想观念方面的鸿沟愈发加大。

这种鸿沟也让对立出现。

在农村长大的知识分子不想被土地拴住,在城市生活的普通百姓不想被达官贵人压着。

于是对身份的认同,对跨越阶级的渴望便会在一个人身上萌芽,高加林便是这样的一个矛盾结合体。

他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起先在村里教书。

但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回来后顶替了他的位置,让他从一位体面的老师变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知识分子总是带着一股傲气的,高加林对于自己农民的身份深恶痛绝,看不起乡疙瘩的大字不识一个,一心想走出去。

这种对养育他的土地缺乏认同感的心理,让高加林即使跟刘巧珍在一起也不会长久,一有机会,他还是会选择抛弃刘巧珍。

当机会真的来临,高加林确实不再喜欢刘巧珍,转而选择黄亚萍。

在农村时,高加林别无他法,还可以忍受每天张家长李家短,可到了城里,对谈都是文学与诗歌,自然就容不下下里巴人。

他根上是农民,但他打心眼里将自己的身份定义为城里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他抓住一切可以跨越阶级的机遇,哪怕不近人情,骂他贪慕虚荣都在所不惜。

但他一介平民终究斗不过城里达官贵人的心机,一招公报私仇就让他跌落到谷底,再次回到农村。

这一次,在城里,没他栖身之地,再不心甘情愿也必须得走,在农村,他觉得在土地里刨食丢人,又不想回去。

一来二去,什么也没得到,巧珍嫁做人妇,黄亚萍在大城市不可能爱他一辈子,走时有巧珍送,回来时孤零零。

幸好这一趟大起大落令他明白了乡土的意义。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其实后土并非不言不语,它只是包容你的所有,用沉默代替回答。

你离开,它不怨怪,你回来,它不嫌弃,只要你对故土仍有眷恋,它依旧热烈欢迎,什么看不上,觉得丢人,它都不记在心上。

当高加林真正认识到这一点,也算对他对不住真情的一种弥补。

家乡的这山,这水,这土地,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没有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对自己的根不认同等于一片浮萍,一直飘着,到不了岸。

换句话说,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也应该有幻想,但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追求不可得的空中楼阁,因为人生的基石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