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天拍完,评分8.7,脏话不断的R级励志片

2023-11-11   闲人电影

原标题:19天拍完,评分8.7,脏话不断的R级励志片

圣丹斯电影节一直都是独立电影的圣地。

同时也是好莱坞挖掘人才的宝地,达米恩·查泽雷就是从中走出来的年轻导演之一。

他的成名作《爆裂鼓手》一开始找不到资金,只好把影片拍成短片,获得了圣丹斯电影节短片评委会奖。

有了名气,投资便不再困难,《爆裂鼓手》由短片变成长片,拿下了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剧情片。

《爆裂鼓手》讲的是很简单的故事,不疯魔不成活,师徒二人皆如此。

选中、练习、登台、淘汰、演出、solo、和解,成就伟大,诠释另类版暗黑励志。

对音乐的初心,对学习的理解,何为努力,何为认知,偏执到与外界隔绝?自信到我即是天?

既然《爆裂鼓手》的剧情与思考都很俗套,为什么情节却如此引人入胜?

那是因为天才般的奥斯卡史上最年轻的最佳导演达米恩·查泽雷与他的剪辑师汤姆·克罗斯,借助剧本与剪辑让影片的节奏张弛有度,与音乐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辅以两位主演迈尔斯·特勒、J·K·西蒙斯精湛的演技,以及导演的好友贾斯汀·赫维茨时而血脉喷张,时而舒缓抒情的配乐。

他们缺一不可,汇聚在《爆裂鼓手》,让其成为了好评如潮的佳作,观影时不会觉得无趣,反而被波澜不惊的剧情牵动着,心惊肉跳。

片中所探讨的挫折教育,对肉体和精神进行摧残以达到成功,是否有效,不去深究。

毕竟有一些少数因此而受益,但也有大多数忍受不了,选择了另一条不归路,两面性太强,就像驾校教练。

所谓的励志、鸡汤、努力,更是见仁见智,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也难以下定论,所以仅分析《爆裂鼓手》节奏跟剪辑。

电影一开始就走在一条高速运转的轨道上,让观众处于目眩神迷,暂时忽略思考的状态,跟着导演的指示按部就班。

安德鲁被魔鬼导师弗莱彻相中,本以为会开启一段师徒相吸的伯牙子期,怎料却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折磨,至死方休。

弗莱彻带安德鲁进入他的录音室乐队,标准只有一个,足够好就当主力,有差错就滚远,做任何声泪俱下的解释都是无用功。

在这样的思想灌输下,安德鲁逼着自己变快。

如观影的观众一样,来不及想对错与否,也看不到熙熙攘攘的阳关道,便要一条独木桥走到黑。

安德鲁是被弗莱彻的“成功学”逼进了死胡同,观众是受导演的影响,处在另一种狠准爽的环境之中,停不下来。

直到影片中段,节奏才稍缓下来。

安德鲁为了登台,驱车取鼓棒,路上因其精神几近崩溃,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导致车祸发生,比赛失败,梦想陨落。

之后在律师的建议下,安德鲁以匿名的方式起诉了弗莱彻不人道的教育方式,师徒之间的对决才算告一段落。

这一段承上启下的过渡相当于广告时间。

安德鲁慢下来思考他的未来与生活,观众放松一下紧绷的大脑,静下来考虑电影的主题和表达。

期间,两人在一家爵士酒吧的相遇,舒缓的音乐,沁人心脾,酒桌上的开诚布公,貌似和解,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安德鲁重拾艺术追求,弗莱彻幡然醒悟,后半段不再有绷紧的扣人心弦。

如果按照这样的节奏进行下去,《爆裂鼓手》最多也就是7分左右的平庸之作,与传统的励志片并无二致,煲了一碗成功学的汤。

但《爆裂鼓手》之所以评分奇高,是因为它的停顿仅是为了让观众和主角休息一下,时间一到,快节奏立马安排上。

安德鲁如愿以偿地登上纽约音乐厅表演,然而等待他的是弗莱彻精心安排的计谋,将他打入尘埃,以报一箭之仇。

急转直下的反转没过多久,安德鲁又自导自演了一场峰回路转,用同样疯狂,近乎毁灭自己的方式与弗莱彻对抗。

最后这十几分钟,如同急风骤雨般袭来。

每一个鼓点都是拳头大的雨点,打在观众的脸上,可激情澎湃的快感就像上瘾,叫人注意不到疼,足见剧本结构的精妙。

107分钟的时长也恰到好处,太短,不够刺激,太长,容易无聊,从而陷入到一种不懂的做减法的困顿之中。

节奏能够留住观众,除了文本设计之外,最大的功劳自然是剪辑。

必须要提及的是片尾安德鲁的打鼓solo,音乐卡点跟剪辑节奏相得益彰。

不同角度的细节呈现,鼓点带着情绪变化,虽短时间内切了不少镜头,看似眼花缭乱,但却给了一出完整的叙事跟情感。

情绪的高低起伏,故事的起承转合都在这一片段中具体呈现。

似《将进酒》般豪放不羁,又像《行路难》般浪漫不屈,少一分多一分都无法传达这种感觉,叫人沉浸其中。

既是音乐的听众,如听仙乐耳暂明,也是电影的观众,好看到忘记时间已近尾声,更是人生的思考者,教育该如何选取。

对音乐的喜爱让达米恩·查泽雷拍出了《爆裂鼓手》。

两年后,对歌舞片的怀念又让他如法炮制,奥斯卡级别的《爱乐之城》随之诞生,《巴比伦》则是对电影的一次迷影行为。

这位年轻导演带给人的惊喜太多了,水准也是一如既往的好,并没有伤仲永的迹象,下一次的遇见,也许又是一次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