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在当今,几乎成了完美的代名词。关于他的故事可说是妇孺皆知,其实在历史上,他的地位并不高。在当时,各方都很关注对手将领的情况,而赵云从未得到外来的只言片语,其非名将可知。三国志中他的功业记录太少,我们可以云别传为参考,云别传的成书年代较早,而且其中几乎没有虚妄的语言,裴松之也没有反对的跋语,可信度还是很高的。综合起来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在刘备集团他远不及关张,也不比糜氏兄弟和孙乾、简雍,至于诸葛亮、法正、庞统、董和、马超、黄忠、李严、黄权、魏延诸人也都后来居上,虽然原因各异,但可见他的指挥作战能力和实际政治水平不高。从龙多年也没有攻城掠地的大功,这大约是刘备认为将略非其所长,但忠谨可靠,长期让他作卫队长。卫队长最重要就是忠诚可靠,倒不一定有多高的武艺,而赵云兼而有之,况且刘备大半生都没能拥有数量可观的军队,仅有的一点血本基本上都给了关张,而糜家曾有大功于刘备,自然不能太委曲,客观上也使他没能得到多少指挥战斗的锻炼。
入川之战后,赵云已脱离卫队长的位置,正式做了一员战将,汉水之战使他获得了刘备的好评,但接下来却再也没有多少好表现了,而牙门将魏延却一跃而成方面重将,此前他不可能比赵云有更多机会,虽然早入川三年,但与赵的资历折算,至多相等而已,可见两人的军事水平有不小的差距。以赵云的年龄、资历以及经验无论如何都不会在魏延之下,可见赵云的能力很难荷上将之任,很可能刘备开始对赵云失望,影响了他日后的官位。我觉得他并非永远做不了大将,他是属于那种晚成型的将领,汉水之战到箕谷之败,就可以看出他从勇猛到持重的转变,逐步有了宿将的气象,但来的太晚了。
在演义和评书中,他武艺绝伦,几乎天下无敌。但在正史中只有汉水一战,其勇武感觉应和曹仁等辈相伯仲,与典许关张吕要略逊一畴,对野史我限于所闻未见一笔,可能因为以前名气不如后世那么大而记载阙如吧。
也有人津津乐道他有政治远见,这都不错,但他毕竟不是政治家,他不懂政治手腕,做了那么多年的近臣还仅是个杂号将军。也不知道如何让局面得到控制,在对待赵范的问题上表现过激,没有考虑到赵范患得患失的心情,如果赵范的叛逃与其他不稳定因素牵扯在一起,很可能发生一场局部动乱,甚至影响整个荆南地区,孙权毫无疑问会利用这一时机插手荆州,这与关羽失荆州不同,关是见利忘害,轻敌冒险;赵则属只讲条例,不顾其他,做他的下属也不会太舒服。刘备把赵云调回任留营司马恐怕就是出于这种考虑,同时也认识到他实在不堪守牧之责,干脆利用他的性格去与孙夫人死磕。留营司马本来是主持日常军务、参与战略决策的幕僚,但刘备“特使掌内事”,可以说排除在决策圈之外,成了一名挂名的内总管,对于一般武将而言,这个任务很难干好,就是不出纰漏也得气得辞职,可他却做得极为出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战将赵云勇猛过人,战场上冷静沉着,但缺少机诈深谋,忠厚正直者大都如此。在官场上,他曾担任过级别不高不低但手握重权的中护军,魏书蒋济传载,中护军是发大财的职位,也是青云直上的台阶。我敢断定赵云一无所取,其后的升迁仅是一种循例,决非媚上所得。耿介者也大都如此。但不能说他平淡无奇,只是他碰上一个豪杰林立的时代,他的光芒为人所夺,但他的品德却足以垂之久远。在今日的官场上,我们太缺这种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