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大明第一“战神”李景隆是潜伏者,是朱棣的卧底。这显然是一个无聊的“梗”。毕竟朱棣造反也是临时起意,不是早有谋划,就算是预谋造反,也不能让李景隆当卧底,这得多大的心。以朱棣的眼光恐怕早就看出李景隆不堪大用。也就朱允炆这样的皇帝敢用他为帅,不过看看朱允炆能重用的齐泰和黄子澄这样的人也就不为奇了,曹国公李文忠地下有知,有子如此不知道作何感想。
李景隆生卒年皆不详,是被刻意销毁了,年纪大概率应该和朱棣差不多,这里不仅要质疑一下朱允炆,为何要让李景隆为帅,仔细想想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开国武将基本上都被朱元璋杀光了,耿炳文不堪大用,蓝玉已死,平安、盛庸尚威望不足。当时朝中能领兵的也就是李景隆和徐辉祖,他们一个是徐达的儿子,一个是李文忠的儿子,父辈都是顶尖名将。
以徐辉祖和朱棣的关系,是个人都不敢用,这和信任不信任没有关系,而是为了避嫌。能有资格挂帅的也只有李景隆了。但李景隆在具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明军在所有方面都占天时地利人和的背景下,在李景隆的指挥下是一败涂地。实在不由得不让人怀疑。朱棣是在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篡位成功的。正因为李景隆表现得无能,才被后世认定他是潜伏者,是朱棣的人。
而如果李景隆真的是朱棣的人,那就无需在白沟河之战中差一点就要了朱棣的命,完全可以带着五十万大军加入燕军,当即反正追随朱棣,奉天靖难讨伐朱允炆。最后就是李景隆将数万大军输的一败涂地,自己逃回了京城,至于李景隆失败,就不细谈了,只能说偶然性太大了。
他的对手朱棣对此的表示是:治军无军令军纪,上下不同心。南军将士不适北地霜寒,粮草军备不足。贪功求胜,贸然轻进。缺乏对下属的信任,刚愎自用,没有威信。所部尽是乌合之众,混乱无序,多是谀佞小人”。这些并不可信。不过是因为朱棣的胜利者罢了。当初力荐李景隆的黄子澄向朱允炆建议立斩李景隆。但朱允炆拒绝,仅仅是免官而已。由此可见朱允炆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如果是朱元璋早就给五马分尸了。
公元1402年六月,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朱棣的燕军一拥而入,朱棣最终夺得帝位。由于开门有功,李景隆被列为靖难首功,位居群臣之首,授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但他的地位确实很尴尬,建文旧臣鄙夷他,朱棣旧部反感他。一个败军之将,一个投降的降将,凭什么能有这么高的荣宠。关键的李景隆还不自知。这实际上,这不过是朱棣在榨取他最后的剩余价值,当他的剩余价值被榨干后,就会被无情地扔到一边。
不能说李景隆百无一用,只能说他为人平淡无奇,完全以勋贵的身份得以担任高位的。能力不行可以理解,但此人人品差就是无法容忍的事情了,自己丧师辱国,朱允炆没有处分他,不管这个政令有多么匪夷所思,总之建文对李景隆是仁至义尽,但他最终彻底葬送建文帝的江山。十足是个小人。朱棣对李景隆依然给予厚待,就是为了安定人心,稳定人心巨额和拉拢人心。到最后归附他的南军高级武官,除了顾成,几乎没有好下场。
李景隆因为人品问题被整死,可见此人的实在是令人无法恭维。从永乐二年开始,打击李景隆的就开始了。朱棣最后将其削除功臣称号,以国公爵在家赋闲。而后遂剥夺其爵位,将他和家人一起软禁。当他被软禁在家中度过悲惨晚年时,不知他会不会想起建文帝。至于他能够绝食十天不死不过“表演”给朱棣看的而已,但到底这么死的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以李景隆本性没有自杀的勇气。应该是被逼自杀了。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