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有多聪明?玄武门之变后说了10字,既保住性命又保全皇家脸面

2024-09-14     花西亦花心

前言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一共历经了24个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朝代,其中不乏一些颇为强大,甚至于有着一统九洲迹象的朝代,

但最为让人流连忘返,印象深刻的还是当属有着“万国来朝”“门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封建君主专制的巅峰的大唐王朝。

而我国“万国来朝”盛世之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作为唐朝的开拓者、先驱者,其出色的能力也让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政治家、军事家,成为了历史上众多皇帝望尘莫及的皇帝。

但是李渊最终也没有逃过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自古无情帝王家”两者规律间的所谓“魔咒”,不得不说李渊在对待“家务事”上,是有些“痴傻”的,其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苦心经营的大唐,在李家内部居然出现了令人不齿的“祸起萧墙”事件,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更为令人惊叹的是,从那之后大唐由一个盛世走向了另一个盛世!

而李渊对于这起所谓祸起萧墙的“玄武门之变”事件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当玄武门之变刚发生全世界等着国际之大唐朝闹笑话,等着看所谓六亲不认、手足相残、甚至弑父的事件发生的时候。

李渊就立刻进行了自证清白的“大公关”,用仅仅10个字,就既保全了李家兄弟的身家性命,还有皇家的脸面,李渊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个“公关家”!

“中庸”李渊与“激进”李世民

隋朝末年,起兵反隋的人已经是摧枯拉朽,不可阻挡,整个中华大地战火不断,生灵涂炭,硝烟弥漫在大地之上,社会彼时正在经历一个巨大的变革,隋朝已经是强弩之末。

李渊作为为隋朝效命多年,镇守隋朝一方安宁,内平战乱,外阻突厥,胜仗无数,功勋卓越。

当所有人都在起兵反隋的时候,作为隋朝的一员大将,李渊心里也犯起了嘀咕,开始研究自己该何去何从。

时任山西太原留守的李渊,谨慎无比,李渊认为在没有看清局势之前既不能出兵镇压各处的“乱军”,也不能起兵与他们共同反“隋”,看了很久李渊是依然举棋不定是“该反”,还是固守岗位帮助隋朝“镇压”?

翻看史书来看,在这个方面李渊是偏向“看一看”或者“镇压”的,当时李渊并不想起兵,也不想镇压,李渊之行事更加偏向于“中庸之策”。

但是,这个时候李渊之子李世民已经观透了整个隋朝之局面,李世民认为当时隋朝四周已经是四处起兵,八方来敌,隋朝灭亡已经是必然的历史趋势,吾辈应该以摧枯拉朽之势,立刻起兵跟随历史潮流分一杯“历史的羹”,以自己父亲的实力那必然分的还是一杯“大羹”。

所以李世民见父亲李渊迟迟不下命令“反”,认为其大概是有些“举棋不定”,害怕错失良机,有些心急的李世民就在暗处就开始悄悄的帮父亲云集豪杰,运筹所谓足以抵挡“千军万马”的强大势力,并且开始笼络父亲李渊身边的重臣——裴寂。

李世民当时害怕父亲训斥,并不敢直接告诉父亲自己心中想要“反隋”的想法,所以就找到了父亲身边既是旧相识也是重臣,经常与父亲饮酒作乐、下棋取乐的裴寂。

李世民早就把裴寂此人摸摸的透透的,知道其爱“赌博”,便安排人故意输钱给裴寂,裴寂赢了钱十分开心,久而久之裴寂与李世民也亲近了起来。

见时机成熟,裴寂此人确实可“交”,李世民就告诉了裴寂实情,而裴寂直接给李世民打了包票,表示“包在我身上”,然后裴寂就约了李渊“喝酒”,酒过三巡之后,提了这个事情。

正如李世民所料,李渊不同意,但是在李世民和裴寂的双重劝阻之下,一句“若反,他日必将称王”把李渊说心动了。

最终李渊决定起兵,李渊见起义军众多,命令李世民开仓救民吸收当地的兵力,再加上李世民笼络的周边豪杰,还有李渊、李世民的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起兵的3万兵马,很快就以摧枯拉朽之势蔓延中原,最终渡过黄河,入主长安城。

隋恭帝禅让帝位给李渊,李渊在太极殿称帝,定国号为唐,而李渊在成为皇帝之后,立马秉持着“立嫡立长”的原则,封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而这此举动也成为了“祸起萧墙”兄弟相惨的导火线。

“玄武门之变”——李渊十字保唐朝

李渊封李建成为“太子”,本身在刻板的原则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李建成虽为长子,但是却无长子应有之稳重,其性格傲慢,生活散漫,完全就是一副不堪大任的模样。

然而次子李世民,且不说性格如何,在李渊“创业”的过程中,李渊要说是功绩第一的话,李世民的功绩那绝对是第二名以上,甚至可以与李渊并列第一,而且李世民自幼在军营中莫爬滚打,众多将士都是看着李世民长大的,大仗小仗他们都见过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头脑,在他们心中李世民若不是年级尚小,当选皇帝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所以宫中在李建成被李渊立为太子之后,宫中就有了众多反对的声音,当时李世民居然被封为了一个小小的秦王。

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之后,兢兢业业的在岗位上做贡献,本来无意去争夺这个皇位,可是李建成既然几次三番的下毒想要毒害李世民,而李渊“视而不见”。

李世民被逼无奈,秦王府的诸位将士决定跟随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最终李世民把李建成与李元吉二人都射杀,最终酿成了手足相残的“玄武门之变”。

李渊在这场政变之中主要采取的“中庸”之政策,也是让李世民痛下杀手的导火索,按李世民的意思就是说:“既然没人‘能当’这个皇帝,那我就来!”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之后,非但没有受到朝中大臣的指责反而大臣们纷纷簇拥李世民为太子,而李渊还在“摇摆不定”的时候,李渊手下的大臣们劝李渊将皇位给了李世民。

李渊聪明的很,他明白这回自己不得不退位了,不然很难收场,于是主动退居,让为太子的李世民当了皇上,自己做起了太上皇。

李世民当时已经“弑兄杀弟”,这个皇帝之位是有些烫手的,对于自己的父亲甚至都要有些杀红了眼,但是李渊说了十个字保住了自己的生命,也保住了李世民最后的体面——“孝道”。

李渊言:“近几日来,几有投杼之惑”

投杼之惑,讲的是有一个叫做曾参的孩子,被风言风语传“杀了人”,但是母亲一直不相信,可是传的人越来越多,每个人都要在母亲耳朵边说一句“你儿子杀了人”,久而久之母亲就相信了自己的儿子杀了人,最后扔了织布的投杼疯了。

李渊的言外之意就是“我作为你的父亲就是受到了他人的迷惑,你不能杀我。”

李世民自知已经“弑兄杀弟”,听了这话,也不再计较,最终守住了最后的“温凉”。

而之后,痛心疾首的李世民每每想起来自己亲手杀掉的兄长和弟弟都内心十分悲痛,倘若李世民当年真的将父亲李渊杀害,唐朝盛世恐怕也就不会长久,之后的贞观之治,万国来朝更不会出现了吧!

参考文献

[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卞孝萱.《唐太宗入冥记》与“玄武门之变”[J].敦煌学辑刊

王显非.“玄武门之变”起因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3c6c8c184c8b916382a2ccb75d786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