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王安忆诞生于南京,而在翌年,她随母亲来到上海。尽管父亲在他乡,而母亲常下乡,她大部分时间都与保姆相伴。保姆是扬州人,不仅教她扬州话,而且被王安忆形容为“蛮清爽,蛮好看的一个人”。
王安忆生于革命家庭,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周围的邻居却是上海的老市民,因此她在语言和文化上接受了双重影响。这样的“幼教”在她的一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她成为作家后,她的作品几乎都聚焦于上海小市民的日常生活。
家境殷实的王安忆,从小就沐浴在丰富的文化氛围中,得以接触各种玩具、书籍和绘画作品。她的母亲虽出身大户,但由于家族败落,成为了“破落户”,类似《红楼梦》中林黛玉的遭遇。母亲对王安忆极力灌输中产阶级生活的观念,强调学英语、不学艺术,并反对吃猪头肉等“乡下农民”嗜好。
母亲本身热爱写作,每天下班后,她会把王安忆打发睡着,然后“开夜车”写作,以赚取稿费来补贴家用。尽管王安忆的母亲喜欢孩子,却对她们姐妹进行精心打扮,使她们穿上价值不菲的裙子。
父亲则是新加坡出生,家族长子长孙,却更喜欢读书,从小就是个“文艺青年”。在她的描写中,父亲是个洒脱、任性的人,终老仍然是个“文艺青年”。
王安忆十四五岁开始培养阅读习惯,涉猎包括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大仲马、小仲马、福尔摩斯等在内的各类文学作品。这样的阅读习惯成为她一生受益的基石。她认为,如果一个人在20岁之前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以后就很难培养。
在文工团的生活中,王安忆每天坚持写日记,这成为同事们之间传阅的读物。她怀念文工团的热闹生活,但对下乡插队的经历则回忆深刻,形容农村的生活为“很黯淡很黯淡”。
进入文工团后,她练习大提琴,尽管刻苦但收效甚微。她的文工团同学们都在如饥似渴地阅读,培养了这种阅读习惯,对她的文学生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尽管后来王安忆批评自己当时“不讲理,很任性”,但她感慨这一时期给了她一个感受文学生活的机会。
27岁结婚的王安忆认为,结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安心写作。她在《儿童时代》杂志社工作,但由于创作热情高涨,经常请“创作假”,导致和单位领导频生矛盾。她承认当时是“很不讲理,很任性”,但也感激单位对她的宽容。
随后,王安忆前往美国学习,并在此期间结识了画家陈丹青。陈丹青的封闭、专注的生活方式让她感悟到“所做的一切都是铺路的石头”。这段留学经历对她的文学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期间,她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学习,其中包括了古华、铁凝和贾大山等一众文学界的人才。这段经历让她感受到了一种文学生活的氛围,认为作家需要生活、探讨、交流、学习,而这种氛围正是她一直渴望的。
回国后,她继续在文学道路上不断努力,结识了众多作家,如史铁生、莫言、贾平凹、迟子建、余华等。对于这些作家,她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从史铁生的健谈到余华的认真,从莫言的热爱到贾平凹的语言问题,每位作家在她眼中都有着独特之处。
自我评价时,王安忆认为写作天赋至关重要,作家需要在自己内心深处培养,这是无法被挖掘或培养的。她对作家的成熟提出了耐心等待的建议,强调了个体成长的自然过程。
在对她人的评价中,叶兆言认为王安忆是“越写越好”的女作家,与其他女作家相比,她的作品技高一筹,坚信写作是一种源源不断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