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总出现问题?记住这3个带娃思维,比吼娃更有用

2023-11-02     小小包麻麻

原标题:青春期的孩子总出现问题?记住这3个带娃思维,比吼娃更有用

总有人说,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定时炸药,阴晴不定。

不知道哪一点,就能把他/她点爆。

曾经那个说风是风说雨是雨的好孩子,仿佛一夜间变成烫手的山芋。

大多数父母的应对方法呢,也都是“骂得更狠、打得更重”。

但当我自己经历这个阶段,才发现很多父母都误解了青春期的孩子。

他们虽然敏感、多变、也开始逐渐有自己的想法,

这些并不证明他们只想和父母对着干,相反,会比以往更需要父母。

独立的“青春期”

“青春期”这个词,足以让很多父母闻风丧胆。

童年的成长是缓慢而稳定的,但是青春期的变化却是迅速而热烈的。

在青春期阶段的孩子,有三大基本需求:

自我认知,渴望被尊重;社交,渴望伙伴的认同;性的认知,渴望了解异性;

与此对应的,是孩子的行为越来越接近成年人:

有自己的秘密和心事,有崇拜的人物,希望摆脱父母的束缚去解决问题...

在这一系列的转变里,孩子将会面对很多事情和选择。

在这个时期,如果孩子处理不好自己的迷茫或困难,就会出现焦躁、自暴自弃、对抗等极端表现。

但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没有明确的教孩子如何正确应对。

他/她们模仿电视上的情节、模仿周围的同学甚至模仿父母老师。

绝大多数孩子的青春期,都是在自己的摸索中度过的。

尽管有些孩子惹出事端,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

青春期的孩子不是不可理喻的、难以控制的,相反,他/她们是敏感的、缺爱的。

青春期的孩子也需要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开始在意自己的面子了,他们往往不好意思把自己真实的情感需求表达出来。

而是通过顶嘴、不好好学习、沾染坏习惯...这种与平时不同的行为举止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朋友的弟弟,父母工作忙,白天基本不在家。

初中时期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几次考试发挥失利后,开始有变化了。

放假就把屋门一关,在屋里玩手机、看小说、打游戏。

妈妈看见他这样,很慌,就唠叨他为什么不知道好好学习。

弟弟非常不耐烦:

“我学不学习和你们没有关系,是我自己的事。”

妈妈听完这话又气又伤心,一晚上都没睡好觉。

第二天本想和弟弟好好谈一下,结果又是失望而归:

“跟你说了,不用管我。”

这次,妈妈的怒火也被激发:

“为什么不能管?我是你的监护人!”

弟弟依然保持对抗态度:

“你们监护我什么了?你们谁天天在家?”“以后只给我钱就可以,其它都和你们没关系。”

这下妈妈才知道 ,弟弟和她争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平常对他的关心和照顾太少。

在他处于迷茫期时,也没有及时给他有建设性的意见,而是不了解情况直接批评。

由此激发孩子心里压抑许久的不满。

如果在平常这位妈妈及时和孩子沟通,了解他内心的动态,或许孩子会把她当作同一条战线上的“自己人”。

各种叛逆行为的背后之意,其实都是不敢说出口的:

“爸爸妈妈,请关注我多一些吧”。

用好3个思维模式

作家麦家形容过青春期的双面性:

青春期是一种危险,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

决定它的重要要素,是父母。

美国作家乔西西普在《解码青春期》这本书里提到过,

如果想跟青春期的孩子好好相处,有3种思维模式很好用

一、青春期的孩子比小时候更需要你

寻找自我,是孩子需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青春期,是孩子在“自我完善”这条路上的开始。

当他/她们不知道如何应对和抉择,甚至是做错决定时,请父母能有耐心的和他们一起探讨,给他们正确的建议。

不要站在他/她们的对立面。

二、家长需要变成教练 而不是继续做保姆

不要帮孩子收拾他/她造成的烂摊子。

适当的困难和挫折,可以让孩子从中获得成长。父母为孩子包办所有时,往往也扼杀了他/她日后面对失败的勇气。

锻炼孩子的弱点,而不是跳过去。

三、父母也要变得谦逊,承认自己也是需要帮助的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12岁以后,父母要懂得示弱。”

其实不必等到12岁,越早在孩子面前学会“谦虚”,就能越早锻炼孩子的独立性。

高高在上的父母,只会拉远自己和孩子的距离。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过好人生第一个重要节点。

不要把“青春期”,变成打击孩子的负面形容词,

它本是象征着无限可能的新阶段,它是美好的。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时,给予充足的理解与陪伴,

你会发现,那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也能很懂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31ba0f849da008d3ed21ba4ead48e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