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的中国,就业成为了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巨大问题,很多人希望得到稳定的工作,也就是人们口中的 “铁饭碗”。但是,就是有这样一个人放弃了自己在银行稳定的工作,下海经商,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司。但是因为开发新型建筑,这个人最后却成为了人人喊打的”老赖“。此人就是黄其森。
黄其森
早期成长
1965年,一个婴儿诞生在福建省闽清县,他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欢喜。最兴奋的便是他的父亲,父亲希望把儿子培养成才、光宗耀祖。这个婴儿就是黄其森。
在黄其森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对他进行启蒙,希望他能够赢在起跑线上。这也为父亲之后的严苛教育埋下伏笔。自黄其森懂事开始,父亲就对他进行严格要求,力求让他优秀。
面对着父亲的重压,他并没有被打垮。他非常聪明,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终于在他自己的努力与父亲的严格教导之下,黄其森15岁就考上了福州大学。随之,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神童”。
黄其森
一切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黄其森并没有像古人仲永一样,他在大学也认真刻苦地学习,或许还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但是他并不是“书呆子”。虽然他年龄较小,却比较成熟,能在大学中广泛的结交朋友,这也为他以后的创业积攒了人脉。
1984年,黄其森顺利地大学毕业,进入了建设银行工作。因为他非常勤奋而且能够吃苦,所以他的业务能力非常强,很快就得到领导的器重,并成为了管理层。他的父母也对儿子的工作情况比较满意。但是他的父母不曾想过,12年之后他们的儿子将会放弃这份宝贵的工作
那是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已经10余年,那时的大陆掀起了下海经商的热潮,福建作为临海省份机会很多。黄其森显然被这股浪潮吸引,但是他并没有立即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拿定主意,决定辞职。
改革开放
父母知道此事之后,由当初的不同意转为不得不接受,既然儿子已经做出了选择。他们也选择相信儿子,于是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儿子经商。
创立公司
1996年,黄其森在福建注册成立了泰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成为商人的第一步。
他将自己公司的业务范围定位于房地产开发,也是当时比较热门的一个方向。
泰禾集团
但是,在经营了数年之后,黄其森发现泰禾集团一直处于中游水平,几乎接不到大型的工程。虽然赚的钱足够度日,但是作为15岁就考上大学的“神童”,黄其森并不甘心,他希望自己能够施展自己的能力,他希望自己的公司能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他却忽略自己与公司的短板。作为公司的执行官,他的大学并没有学习经营方面的知识,他的12年工作生涯也并没有真正了解公司经营,所以他的经营能力并不强。这是他自身的原因。
就外部环境来看,他所成立的公司竞争力不强,泰禾在当时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公司,无法让别人完全信任。另外,泰禾无法同那些大资本进行竞争。大资本的背后往往是家族式的庞大集团,关系网及其复杂。
破局突破
这些问题摆在面前,下面就是黄其森一一破局。首先黄其森转变思路,大胆创新。他希望能另辟蹊径,寻到新的发展方向。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他把集团要建造的房子定为中国特色的庭院式建筑。
在当时市面上,千篇一律地建设高楼,几乎没有多大的差别。所以这个想法是非常具有创新性而且有强大竞争性的。这种中国特色的庭院式建筑将购买者定位到社会的精英阶层,满足了这一阶层的买房需求。
高楼地产
接下来就是实施阶段,深圳是当时将改革开放走在最前端的城市,他并没有将自己的计划首先在此地实行。而是选择北上,在相对发展较慢的北京进行这项计划。这也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最终确定的城市。
2002年,黄其森斥巨资在北京建设“运河岸上的宅院”项目。虽然备受质疑,但是黄其森顶住压力,继续坚持。最终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巨大成功。
“运河岸上的宅院”项目
由于名字新奇,价格较高,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庭院的环境优美,造型精致,设计巧妙的让人惊叹。许多精英阶层被其吸引,纷纷购买。
这个项目是泰禾集团走精细化线路的“开门红”,也让集团执行官黄其森认识到这种精细化线路的正确性,也让他看到了未来公司发展的方向。这也是他破局的最后一步——真正确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高档小区
2010年,在黄其森的带领之下,泰禾集团成功上市,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也意味着黄其森的泰禾集团已经做到了行业前端水平。
泰禾集团
但是黄其森并没有自大,而是想到了在同年回馈社会。捐助闽西北灾区1000万元,支援钱塘小学建设300万元,为贵州贫困县建卫生站捐款100万元。
决策失误
泰禾集团按照这种积极的势头发展,应该很快就会成为行业的领军者,但是黄其森却在之后的几年之中接连出现了决策失误。
2013-2014年间,泰禾集团疯狂拿地,但是黄其森低估了疯狂拿地之后的风险。疯狂拿地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拿地之后并不能一夕之间把房屋建成售卖得到利润。
土地
而且泰禾集团疯狂拿地相当于是把建设房子的钱,投入到了买地上,就会导致没有钱建设房子。最后的结果是陷入死循环,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
泰禾集团疯狂拿地之后,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这也印证了疯狂拿地是黄其森成为“老赖”的根源所在。
由于黄其森这一决策失误,给集团带来的沉重的打击,泰禾集团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恢复,但是黄其森在此时选择的方案却是对楼价进行上涨。
这个方案是非常错误的,不能够因为负债多而对商品进行涨价,用涨的价格去填补亏空是不现实的。消费者在购买地产时会对价格进行比较,如果现实中的价格确实是高于平均水平,他们往往不会选择购买。
而且在当时房地产行业极度饱和,各个房地产开发公司竞争激烈,这一涨价的举措恰恰是把消费者拉向其他集团的怀抱,更不利于集团的发展。
决策失误造成的影响非常巨大,2018年,泰禾集团土地成交价款在50亿元左右,同比断崖式下滑。但是黄其森却在2018年7月,福布斯中国慈善榜排名第8。集团经营已经处于下滑态势。为什么黄其森选择捐钱而不是赚钱,这不合常理的原因是什么?黄其森
黄其森
其一,黄其森实际是想通过自己的捐款赢得大众的好感,让自己的得到大众的支持,从而增加集团的曝光度,促进集团形象的优化,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集团房地产事业发展。
其二,黄其森是想通过自己的捐款营造出自己的集团仍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假象,让自己集团中上上下下的员工相信自己的集团,让集团的股东们放心自己的资金投入。
其三,黄其森已经在2016年11月,获得“2016企业社会责任年度公益人物奖”。如果此后不继续捐款,不进行慈善事业。他自己也会被大众非议。
可是,想要通过捐款手段挽救集团的方式是收效甚微的,大众从心里支持捐款行为,但是要花几乎全部的积蓄买下房子是不太可能的。员工会根据工资情况来判断集团情况,股东会通过专业会计公司报表来评判这一集团。
大厦倾颓
后续几年,黄其森一直在设法弥补之前的错误,但是收效甚微,终于在2020年4月迎来了倾颓的命运,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信息显示,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这条信息也暗示了泰禾集团的命运。
黄其森
黄其森落得如此结局令人叹息,如果从根源来说,还是他并没有系统的学习经营管理,他只是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头脑进行决策。实际上,成为集团的掌舵人需要很多方面的能力,并不是仅仅聪明就可以的。
泰禾集团的最初的成功是黄其森提出的住宅精细化策略,这个策略是黄其森聪明的体现,但是当公司真正上市之后,面对的外部挑战更多,这需要掌舵人有绝佳的经营管理能力,但是作为集团执行官的黄其森显然是没有足够强的能力去进行正确的决策,去面对外界的风雨打击,去进行及时并且正确的弥补。
曾经的他是远近闻名的“神童”,现在的他是人人喊打的“老赖”;曾经的他狂赚两千亿,现在的他负债两千亿;曾经的他身居高位,现在的他跌落神坛。黄其森的一生也真的是经历了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