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的张家古屋
文|汪红星
人生最眷恋的地方,莫过于生我养我的故乡。
每当从久居的城市回到故里,从打拼的异地回到家乡,家人团聚的甜蜜,邻居叙旧的欢故乡平坦干净的水泥公路,路两旁随风摇曳的花草树木,远处郁郁葱葱的小横山,还有村庄里风雨四百多年的张家古屋,让人永远依恋。乐,儿时玩伴的举杯豪饮,心里总是暖暖的。
张家古屋又称张家新屋,坐落在双港镇福华村小横山脚下,北邻嬉子湖,西望大横山。
古屋始建于明末清初,正堂七进,中间立柱穿枋,大大小小天井七十二个,房屋三百多间,青砖砌墙,灰色小瓦。古屋进深旧长一百多米,现在有六十多米;左右边门间距旧长两百多米,现在有五十多米。
古屋倚山而建,面朝西背朝东,前迎绿水,背靠青山。古人按风水推算,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用四祥瑞作镇,以正四方。
古屋正门,纯实木结构,门头上方四个圆木“门簪”,喜迎四方宾客。“门簪”正面雕刻“梅、兰、竹、菊”现已不见,据说在文革破四旧中被铲除,留下太多的遗憾。大门下方两侧“门当鼓对”,但现存门当、石礅,石鼓已不见,石礅光滑圆润。“门簪”有一对的,有两对的,古人用“门簪”的大小多少来配“门当、鼓对”的大小,大小不一,那就是“门不当,户不对”了。
木刻楹联“三箧诗书传旧业,四园松竹环山居”,悬挂在大门两侧,张氏先人以诗礼传家,以仁义待客,勉励后人应发奋图强,勤俭持家。
大门前右侧有一块“上马石”,静卧百年,饱经风霜,它已见证四百多年来世事变迁,和张氏先人曾经的辉煌。走进大门,门厅上方木梁穿枋,灰色小瓦,宫灯高悬。再往里走,门头上方镶嵌在墙里的张家祖训“树德”,二字清晰可见。中厅略显空旷,宽敞明亮,排水沟依旧保存,顶梁柱不见,只留石礅,房顶建筑已在岁月中消失。古屋正厅干净整洁。
正厅原来大约有一百多平方米,后因两边墙壁倒塌,修缮多次逐渐改小,现在大约有五十多平方米。
正厅后方有“香阁”,“香阁”正中祭奉张氏先祖灵位,右祭拜观世音菩萨,左放置张氏宗谱。站在中厅朝大门看,大门外树木青葱翠绿
站在中厅朝正厅看,宫灯高悬,古木柱,古灰瓦,古青砖,古色古香。
听老人讲,二十多年前,正月舞龙灯,双港镇徐杉村杉屋嘴老龙灯,从大门到中厅,老龙绕柱拜堂客,行各种大礼,再到正厅拜祖宗牌位,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如今这些古建筑大部分已风化撤除,这里给人留下太多的想象空间。
正厅向右边,由此拱门走进右厢房,残垣断壁,显得十分沧桑。
据说这里曾经是张氏先祖的办公之地,如今杂草丛生,让人浮想联翩。
屋里曾经收藏有大量的古文书籍,名人字画,在文革中都付之一炬,令人痛心。
从右厢房走过正厅,由此拱门走进左厢房。
青砖砌墙,墙上通风口依旧能看见。
四角天井,七十二个天井中仅存最完整的一个,从残存的青砖马头墙看,乃是一典型的徽派建筑。
二OO八年,重新修缮古屋纪念碑。
二O一一年,张家古屋被列为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双港镇古建筑旅游景点之一。
清末著名学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桐城中学创办人吴汝纶先生为张氏宗谱撰序。
古屋前的池塘,水平如镜,清澈见底。
池塘岸边柳枝随风起舞,这是她们用热情的舞姿,来迎接远方的客人和归乡的游子。
古屋后面有大片竹林。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
任尔东南西北风”。
是的,竹子就是这样。清高又纯朴的气质;清丽又脱俗的风韵;清幽又雅致的意境;清新又自在的悠闲…
这正是几百年来,张家子子孙孙继承和发扬的品德。
五月,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漫山遍野,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的清香,携一缕浅夏的芬芳,凝一脂冰清玉洁的清梦,美丽的乡村处处鸟语花香,生机盎然。
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人更醉……
古老的小横山,她甜甜地把张家古屋拥在怀中,时刻关注着张氏后人的幸福生活,时刻祝福家乡父老乡亲快乐安康。
岁月变迁,风雨同舟;古屋健在,人生完美。
但愿风雨中的张家古屋永远焕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