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 · 典型案例

2023-12-16   四川职教

原标题: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 · 典型案例

自入选四川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建设目标任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己任,构建了“三色”育人体系,不断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搭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大力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扎实开展各项建设任务,实现了中期建设目标,学校办学实力、内部治理能力、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为回顾和总结建设成果,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专栏,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双高”建设的风采,系列展示“双高”建设的成就。

对接水利水电产业链 多主体共建育训创新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为进一步助力现代水利人才培养,解决水利水电育训平台建设与产业链不匹配,系统性、全链性缺失;育训平台持续建设投入巨大、运维成本高,行业企业参与不深,学校难以独立建设;育训体系建设系统性不强等问题,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行业、企业,广泛开展调研,多次组织专题研讨,邀请业内专家充分论证,形成了“对接水利水电产业链,多主体共建育训创新平台”的实施方案。经过探索与实践,成效显著,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01

实施背景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的关系从原有的“并举”定位为“并重”,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当前职业院校育训结合工作方面还存在平台建设与产业链不匹配,系统性、全链性缺失;育训平台持续建设投入巨大、运维成本高,行业企业参与不深,学校难以独立建设;育训体系建设系统性不强等问题。鉴于此,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行业、企业,创新构建了水利水电育训平台,建立供需匹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支撑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提升服务水利水电产业能力。

02

主要做法

(一)构筑“三层啮合”育训创新平台,解决建设系统性、全链性缺失的问题

根据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以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专业群、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及相关专业群的27个专业对接水利水电产业链内的勘察、测绘、环评、设计等产业。紧贴行业企业需求,按照标准岗位化、设备同步化、环境企业化、育训职业化、管理现代化、面向国际化“六化标准”,深融产学研创用,建设由国际电工学院等3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构成的育训创新平台,全面系统支撑两大专业群育训教学,构建完成产业链、专业群、育训平台“三层啮合”的育训创新平台。

(二)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建设育训创新平台机制,解决运维成本高、行企参与不深的现实难题

由学校出场地、出课程、出师资,政府出政策、出资源、出指导,行业出标准、出专家、出市场,企业出设备、出技术、出管理,分类施策。对学校自建生产实体全面真实融入“智慧水利”“智能电力”进行升级,校企共建基地全链真实生产现场、全程真实项目导入进行增效,政府牵建的四川水利职教大校园和四川水利创新发展研究院新增单位进行扩容,行企校联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提质,形成科学可持续机制。

(三)构造“四个一体化”育训体系,解决育训体系建设系统性不强的问题

遵循“技能型技术型创新型”递进成长规律,实施技能培养育训赛三结合、技术培育转用推三耦合、创新培植研创改三融合举措,将行动领域标准融入学习领域标准,一体化设计“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校企联合开发一体化实训资源包、培训资源包和双创资源包,并与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同步迭代。教师理实双评、校企双向交流,在平台上一体化培养。融现代企业管理、生产运营管理、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要求于一体,形成类型教育管理机制。

03

成果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毕业生就业率均近96%,80%以上在本省就业。开展12个1+X证书试点工作,试点学生规模年均超5300余人,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超过97%。近两年,组织参与、承办四川省职业院校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技能大赛、第五届全国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竞赛四川省预赛等赛事,学生获奖166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22项;省级一等奖19项、二等奖38项、三等奖84项。

图4 2021年四川省职业院校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技能大赛

图5 第五届全国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竞赛四川省预赛开幕式

图6 学生获奖证书(部分)

(二)高水平教学成果不断涌现

近两年,教师参赛获奖127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26项。1人荣获“全国水利技术能手”称号。取得2021年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其中“整体设计,全面推进基于云教学的新形态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被四川省教育厅推荐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图7 教师获奖证书(部分)

(三)产教科融合水平不断提升

近两年,成都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重点基地立项项目25项;学校发表论文325篇,授权专利121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参与“水利厅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专题研究报告(高新技术应用)”等编写;开展水利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培训项目、培训班122个,培训量达51416人次。四川水利职业教育集团成功入选第二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与四川省送变电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电力企业协会携手报送的《技能人才紧缺怎么办?双元育训助产业发展!——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构建与实践》成功入选教育部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04

经验总结

(一)提出“三层啮合”的水利水电产业链育训创新平台建设理念

根据“双元制”职业教育理论,梳理教育场域对接产业场域、学习世界对接工作世界逻辑,将工作世界的行业、企业、岗位、职业标准、生产过程、资格证书和终身学习,通过行企校共建平台实施工学结合、生产实训等,与学习世界的职教、学校、专业、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历证书和职业培训相对接,提出以水利水电产业链、专业链和育人平台“三层啮合”的理念开展建设,丰富了高职育训创新平台建设新思路。

(二)建成“行企校命运共同体”的产业学院

先行先试,与四川省电力企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四川省送变电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联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国际电工学院,并注册成立股份制实体企业—成都川电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有限责任公司,按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文化共传,建立起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构建起“行企校命运共同体”,促进学校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教育教学与企业培训有效对接,有效调和教育逻辑与市场逻辑间的缓冲地带,满足不同学习者需求。

(三)形成“四个一体化”育训体系

先行探索依托育训创新平台,按照产业的需求,行企的标准,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以及师资和管理等育训结合关键要素,行企校共同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围绕标准、资源、构造“四个一体化”育训体系,形成“三以一化”课程体系、“育训创”资源、校企双向互通师资队伍和类型教育管理机制,使育训要素更加紧密融合,满足育训结合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进化了育训组织形态,深化了“三教改革”,支撑和促进“岗课证赛”融通。

05

推广应用

(一)其他院校推广应用

育训平台创新做法在全国13所水利职业院校中推广应用,引领和带动全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育训平台被成都理工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工业学院等本科院校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接受师生实习实训和实践锻炼。

图8 成果推广应用(部分院校)

图9 成都理工大学校外实训基地挂牌

图10 成都工业学院校外实训基地挂牌

(二)区域示范引领明显

受邀首届水利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大会做主旨发言;在四川省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做经验交流。在全省职业教育2021年度工作视频会议上受到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领导在讲话中通报表扬。

(三)社会影响广泛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水利部官网、国务院国资委官网、四川政府网、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等媒体宣传报道育训结合相关做法和育人成效13次;老挝、肯尼亚等21个国家的水利水电官员或技术人员,500余家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和兄弟院校来交流学习,得到同行和社会广泛认可。

来源: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