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有一首《七律·长征》,其中有一句是这么说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说的是1935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
飞夺泸定桥对于中央红军而言,可谓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斗,蒋介石一路围追堵截,痴心妄想把大渡河天险作为战胜红军的最后战场。
但是毛主席早就预言,红军不会成为第二个石达开,蒋介石就是在做黄粱美梦。
回想起那场战斗,每一位中国人都会感到无比的雄浑、悲壮,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产生过这样一个疑问,当年敌人为了阻挡红军把铁索桥的木板都抽走了,最后我们英勇的红军突击先遣队,顺着铁所攀缘前进,后续部队则跟上铺设桥板,最后打到了对岸,完成了奇迹般的胜利。
可是问题来了,如果敌人在战斗之前或者在战斗进行的过程中,把对岸的铁索全部炸断,我们不就前功尽弃了吗,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铁索被全部炸断,中央红军的主力是很难通过渡江作战取得胜利的。
第一、泅水断不可能,水太急也太冷,辎重枪炮更是无法通过,第二、没有船只,第三、难以组织起有效的进攻。
而且敌人是居高临下,完全处于优势的作战地位,难道说当时的敌人脑子太笨,就想不到炸断铁锁这个办法吗?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当时负责阻击红军的敌人是刘文辉的川军军阀,刘文辉能够在西康立足并主政长达十年之久,能征善战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历史上的刘文辉可谓是神通广大,人称“西康王”,他和他的侄子刘湘都是当时西南叱咤风云的军事将领,换句话说,我们能想得到的东西,刘文辉不可能想不到,然而为什么当初他不选择炸断铁索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把当时的历史背景简单勾勒一下,1935年的中国军事力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队伍以及各个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地区的红色队伍,包括各地的游击队、武工队、民兵等等,此外就是蒋介石的国民党军,其中包括蒋介石的中央嫡系部队和原来的各大军阀的正规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掌握的除了国军的正规军,还有一些地方军阀的部队,这些地方军阀虽然名义上也归蒋介石调配,但实际上是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当时的川军军阀刘文辉的部队显然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对于刘文辉而言,有自己的兵才有话语权,否则就啥也不是,一方面要听命于蒋介石,但更重要的方面是要保存好自己的实力。
刘文辉是个聪明的人,在围追堵截红军这件事情上,他有自己的小心思,不愿意炸断铁索就是他最大的小心思。
首先一点、不炸断铁索反映了刘文辉内心的激烈矛盾,他既不愿意和红军死磕到底,又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迅速的消灭红军,因此他必须要做两手准备,要么尽快的战胜红军,要么尽快的让红军离开,如果和红军两败俱伤,最后渔翁得利的一定是蒋介石,这一点刘文辉是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刘文辉想的是希望红军能够尽快的离开西康地区,因为一旦红军被困在大渡河,最后伤害的除了红军的军事力量,跟着倒霉的一定是他刘文辉。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刘文辉属于失意者,最后无奈选择了西康作为大本营,一旦红军主力被围困在西康,蒋介石一定会派遣主力部队前来参战,这无异于是引狼入室。
蒋介石的中央军一旦战胜了红军,下一个目标很难保证就不是他刘文辉,对此刘文辉一定是心知肚明。
刘文辉的如意算盘是,留下13根铁索,相当于是仍然给红军留下了一道鬼门关,他当初一定不敢相信红军能够顺利渡江。
而如果一旦情况有变,比如蒋介石的国军加入,桥是可以修复的,从而为他自己也留下一条后路,否则红军没被困死大渡河,他自己也会成为大渡河的牺牲品。
事实最后和刘文辉设想的当然不太一样,我红军22名英勇的战士居然渡河成功,最后红军主力顺利通过了大渡河。
从战斗本身而言刘文辉是败了,但是从长远而言他为自己留好了后路,至少他西康王的地位是保住了,他的实力也基本得以保存。
也许有人会说,这算是刘文辉网开一面吗?当然不是,做为军阀的刘文辉只不过是为自己考虑罢了。
当然啦,说了这么多也许有人还是会有疑问,那蒋介石也不是傻子,难道蒋介石就不会下令强迫刘文辉炸桥吗?设想如果蒋介石真的下令,那么刘文辉总不能以保存实力为理由拒绝付出命令吧?
这个问题确实问得很好,不过我相信刘文辉一定早有办法应对,事实上大渡河的铁索桥刘文辉不能炸,他也一定舍不得炸。
对于军阀而言,军事实力固然是最重要的生存砝码,但是经济实力也必不可少,大渡河的铁索桥是连接西康和四川的重要经贸通道,如果炸断相当于是切断了商贸往来的财路,刘文辉断然是舍不得的。
这还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这座桥如果被彻底炸毁,修复的成本和代价也是他刘文辉无法承担的。
这里有一个数据,红军成功过桥之后,为了阻拦国军大部队的追兵炸了四根铁索,就是这四根铁索最后都花了刘文辉好几万大洋才得以修复。
所以如果蒋介石非逼着他炸桥,他一定会惨兮兮地以西康百姓的利益为挡箭牌,又或者会以天价的维修费为理由,拒绝蒋介石的命令,老蒋是个聪明人,应该会给西康王或者说名义上给西康的百姓一点面子。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个历史结果总是方方面面的条件促成的,历史中的人物往往也有其复杂性,忽略了历史的错综复杂性就看不透历史留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育。
比如我们再看看这个刘文辉,虽然当年他阻击了红军,是红军的敌人,但是1949年的12月9日,正是他率部起义,最后西康得以解放。
1955年,刘文辉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后来他还担任了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副主席、四川省政协的副主席和国家林业部的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