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邦传:鸿门宴上的天选之人》有感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前半生晃荡,后半生大器晚成,成了大汉的开国皇帝。他的传奇的人生经历怎能不叫人称奇?
近日,读了飘雪楼主的《刘邦传:鸿门宴上的天选之人》,这部作品将刘邦以及刘邦时代的人物描绘地绘声绘色,人物性格分析得透彻明白,并以史料为蓝本,阅读起来轻松活泼,大有意犹未尽之感。
这不仅是有一部有史有据、有趣有料的历史小说,更是一部热气腾腾的励志作品。
01
人生四十才起步,汉高祖刘邦的中年逆袭
刘邦四十多岁人生才开始起步,当你觉得人生就要止步不前时,不妨学学刘邦。刘邦本名并不叫刘邦,而是叫刘季。本意是家中排行最小的意思,但实则他排名老三,家里还有一弟弟刘交。
刘邦的出生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相传刘邦落入娘胎与他的母亲回了一趟娘家有关。刘邦的母亲刘媪在回娘家的途中,坐在大泽边上的一棵大柳树下休息。也许是累极了,微风吹来,她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然后,故事进入了高潮阶段:“……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史记·高祖本纪》)
眼看突然下起了大雨,担心妻子的刘太公马上去寻妻。当他走到大泽边时,远远地看见了惊人的一幕:在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之中,一条巨大的赤色蛟龙伏在妻子身上……于是,“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样的记载自然不可靠,但却为刘邦的出生披上了神秘的外衣。
刘邦小时候十分顽皮,经常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上学的时候经常逃学,但是他人缘很好,经常能聚集一帮朋友,他的父亲刘太公和母亲刘媪经常拿他没办法。
就这样一直晃荡到二三十岁,他决心投奔到他的偶像魏无忌门下,没想到魏无忌竟然过世了。于是他投奔到了魏国名士张耳门下。后来魏国灭亡,张耳逃亡,刘邦不得不回到家乡。
当他重新回到沛县的时候,此时的心境与此前是大相径庭的。他与同县的萧何、曹参、夏侯渊成了好朋友。并得萧何举荐,担任了泗水亭亭长。
一次偶然得来的机会,刘邦来到京城,恰巧遇到秦始皇出行的队伍,他当即发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慨叹。从此他的生命意识开始觉醒。
秦朝末年,赵高当权,秦二世昏庸无道,百姓民不聊生。其中以陈胜、吴广起义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反秦的起义运动。此时的刘邦和项羽纷纷参与其中。并最终联手推翻了暴秦的统治。
出身好、年轻且骁勇善战的项羽初出茅庐便一鸣惊人,成了西楚霸王。而率先闯入关中的刘邦却只能灰溜溜躲进汉中,当然这只是刘邦的政治手段而已。
一场鸿门宴上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仍然心有余悸,但也在刘邦的心里暗暗下了决心:势必与项羽争高下。而此时的刘邦已经快50岁了。
四年的楚汉争霸,刘邦多次在危难时刻险些丧命?但都能化险为夷,这不得不跟刘邦的用人之道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02
真正的强者,有超高的领导力和用人能力
一直以混混的形象示人的刘邦凭什么能够得萧何、张良、韩信等的追随和赏识?因为他有超高的领导力和用人的能力。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畅通粮道,我不如萧何;运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中俊杰,我能任用他们,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连一个范增都用不好,这是他之所以被我擒杀的原因。”
萧何没有行军打仗、冲锋陷阵的军事才能,却有很好的组织策划才能。让他管理国家内政和后勤,正是知人善用。而善于出谋划策的张良和善于带兵征战的韩信在前线出谋的出谋,打仗的打仗,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的才华和潜能。难怪后人公认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的皇帝。
萧何与刘邦的结识还是有一段渊源的。刘邦的大腿上长了七十二颗痣,古人对“七十二”这个数字情有独钟。古代奉行阴阳论,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按照阴阳论的推断,“七十二”这个数字相对应的是一个“赤”字,而刘邦母亲又是因赤色蛟龙而怀孕,所以,原本身为平民后代的刘邦一跃成为“赤帝”的化身。这也使他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萧何当时是沛县的主吏,也就是二把手。
一天,萧何和县衙的几个小吏到城外的护城河洗澡。洗完澡躺在河边休息时,萧何不经意间看见了一个躺在草地上的人,他那高高跷起的左腿上还长着几排黑痣。为了弄清他腿上究竟有多少颗黑痣,萧何主动上前和那人聊天。
“啊,这不是萧大人吗?”萧何还没说话,那人便惊叫着坐起身来。
“嗯,你是……”
“在下刘邦!”
就这样,萧何一边和刘邦聊天,一边数他腿上的黑痣,最后确定不多不少正是七十二颗。萧何不由得大吃一惊,一下联想到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上古时期,五位主持天事的帝王中,赤帝的脸上就有七十二颗黑痣……
“这人难道是赤帝的化身?”萧何想。
偶然相识后,两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后来据萧何说,当他看到刘邦腿上那几排奇特的黑痣时,就断定这人一定非同寻常。
从此,萧何和刘邦成了莫逆之交,在日后刘邦的南征北战中,萧何很好地完成了后勤保证工作。
“谋圣”张良与刘邦的相遇是在刘邦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号召时,退守留县的途中相识的。张良与刘邦惺惺相惜,丝毫不顾及上下级的层级,敢于直言,刘邦悉心听取建议并予以采纳。一次,刘邦与南阳郡守展开了一次大战。南阳郡守被刘邦手下的精兵强将杀得哭爹喊娘,狼狈地逃往宛城。
刘邦这次总结了以前攻坚战失败的经验,决定绕开宛城,直接向武关进发,节省进军关中的时间。
关键时候,张良站了出来。
“你不能这样进军!”张良开门见山地说道。当时他心里一急,全然不顾自己以下对上的身份了。刘邦也不恼,忙问为什么。
“南阳的秦军虽然败了,但主力还在,现在不打宛城就向武关进发,定会陷入秦军的前后夹击之中,到时候我军可就进退两难了!”
是啊,欲速则不达。刘邦听取了张良的建议,连夜折回来攻打宛城。结果刘军歪打正着,秦军猝不及防,宛城岌岌可危。
还有一次,刘邦率先项羽进入关中,正在做他的“关中王梦”,激怒了项羽,惹得项羽发兵讨伐。张良听闻此事,连忙对刘邦说:
“沛公,是谁给您出的馊主意,扼守函谷关,不让项羽等义军入关的?您扪心自问,凭我们的实力,能抵挡住项羽的进攻吗?”
面对张良的咄咄逼问,刘邦冷汗如雨。他毫不隐讳地告诉张良这是鲰生出的主意,并表示自己不是项羽的对手。最终在张良的计谋下顺利躲开了项羽的征讨。
在刘邦厚积薄发的岁月里,他的身边一直有谋士存在,他会用人、懂用人、知人善任。用大将韩信的话来说:为什么项羽不如刘邦?
其一,项羽爱逞匹夫之勇。在战场上,他力拔山兮气盖世,威不可挡。但是,他不会用贤将,留不住人才,致使项氏集团人才匮乏。战乱年代什么最重要啊?人才!
其二,项羽还有妇人之短视。他平常虽然对属下很是关心、仁爱,说话和气,但属下一旦立了功,需要封赏时,他却紧紧握着印信,连印角都磨平了,都不舍得给有功之人分封。长此以往,将士们都寒了心。
其三,项羽不得人心。他虽然现在雄霸天下,众诸侯对他无不臣服,但他的军队所到之处,百姓无不遭殃受苦,天下百姓无不对他心生怨恨,只是暂时敢怒不敢言罢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必定失天下。
其四,项羽身处裸都。他当年舍弃易守难攻的关中而建都彭城,不但公然违背了与楚怀王之约,失去了扎根关中的绝好之地,还失去了一举吞并各大集团的机会。彭城无所凭借,是一座裸都,它早晚会拖着整个项氏集团一起陪葬。
项羽不识英才,错失大将韩信。刘邦得大将韩信,使得楚汉争霸的天平倾向了自己这一端。韩信无论在谋略还是在用兵上都是一大将才。曾有谋士蒯彻以“三国论”企图让韩信、刘邦和项羽形成犄角之势,遭到了韩信的拒绝:“汉王对我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叫我现在背叛他,我于心不忍啊!”
因为刘邦杰出的政治才能和谋划得当,使得他在乱世纷争中崛起,并一飞冲天,开创了大汉帝国,实现了首位平民登上皇位的传奇人生。
03
好的作品,不分年龄皆可读
飘雪楼主专攻汉史多年,笔法纯熟细腻、幽默且犀利,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又有生动曲折的细节,将主角人物刘邦及刘邦时代的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呈现了一幅幅精彩绝伦的历史画卷。无论什么年龄阶段的读者,都能从这部作品里有所收获。
刘邦从别人眼中“顽皮逃学"的坏学生,到浪子回头、潜心求学的好学生,到潜心蛰伏的泗水亭长,到顺应时势的反秦英雄,从鸿门宴上的惊险逃脱,到楚汉争霸战胜项羽,开创大汉帝国。
刘邦40多岁开始创业,不到十年时间一统天下,建立汉朝,堪称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他的成功离不开他广结贤人、知人善任、谋划得当,他的智慧和谋略至今仍然受用。
他的人生告诉我们:成大事者,要会识人、广交友、懂决断、有把控力。当你觉得人生就要止步不前时,不妨告诉自己:有一种成功叫大器晚成,现在的不如意不过是在积蓄力量,只待时机成熟,定能有所成!
留言互动
你对刘邦有哪些了解?
欢迎在留言区交流分享
我们将在精彩留言中 随机抽取3名读者
获得赠书《刘邦传:鸿门宴上的天选之人》
— THE END —
MORE
灼见热文
如何成为1%的人(深远意义)
比勤奋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钱颖一对话罗翔:企业家犯罪有十大高频罪名,但违法不一定就是犯罪 | 财经中国2023年会
一篇颠覆你认知的文章: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么容易得病?
37岁中年女,沉淀下这21条生日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