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结婚礼服几十万!摄影师走进湘西,记录苗人真实生活

2021-04-19     Uni旅图

原标题:一套结婚礼服几十万!摄影师走进湘西,记录苗人真实生活

【编者按】苗族分布在我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以贵州苗族人口最多,其次为湖南湘西。

湘西苗族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僻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鲜明的人文环境,形成了这里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人文风情。从远古的采集渔猎,到粗放的刀耕火种,一代又一代的先民积淀着生存的经验,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资深签约摄影师江新华,被这里的特色文化和纯朴风情所吸引,曾多次到访,记录苗人的生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今年轻的苗人也大多在外打工,留在寨里的更多是穿着传统苗族服装的老人、小孩,以及手艺传承人。到了春节前后,苗寨里才会热闹起来。

摄影丨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资深签约摄影师江新华

苗帕是苗族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最具代表性的头部装饰之一,也是一门传统艺术。“姑娘样子好,花花头帕少不了”“选郎没有巧,头帕要包好”,在湘西苗区广为流传的这两句顺口溜记录着苗帕对苗族人的重要性。苗帕用布制作,一层层缠在头上,有如深蓝色的盘子。

老人还保有穿苗服的传统,而年轻人的服装则比较现代,除非有重大的活动或场合,才会穿上苗服。

图为年轻一代的苗人参加完“全国苗族服装银饰展”,走在凤凰古城上。

湘西苗族包含以“红苗”为主的20多个苗族支系,每一支系又包含了若干的小支系,这就使得湘西苗族的服饰不完全一样,多姿多彩。

图为一对年轻姑娘在聊天,他们所穿服饰与上图服饰就不太一样了。

家园

苗人大多生活在山上,远离喧嚣。图为一村寨的入口,春耕时节,桥上会有人牵着牛经过,构成一幅美丽的春耕图景。

桥是一道隔断,桥里是生活圈子,桥外是生产圈子。过了桥就到了农田。

田间劳作是苗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秋天的时候,苗人会把抢收的辣椒等农作物放在村寨的平地上晾晒。

到了冬天,又开始熏腊肉,准备过冬的食物。

临近春节,家家户户还会制作糍粑,需要先将浸泡过的糯米放进木桶里面蒸,然后倒进石舂里面反复捶打。图为一对夫妇正在掀开锅盖看火候。

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会吃年猪,孩子们快回来了,一位老人提前剁肉做好准备。

村口的老石磨或有上百年历史,苗人用它磨玉米和黄豆等。

有些苗人的房子是用石头堆砌的,也有人用木头。

留在寨中的多是老人和孩子,老人平时在家养养鸡,做做农活。

有手艺的长辈,还可以一边编着竹筐,一边看着娃,享受着天伦之乐。

这位阿婆快80岁了,她是湘西苗寨最后的压寨夫人,她的第一任丈夫是个土匪头子。拍照的时候,她正在路边休息,上面不远处就是她的家。

小孩子们在家玩着,也有很多乐趣。

苗人做的手工艺品,也会拿到集市上去卖,然后再在集市上换回自己需要的日常用品。

非遗

湘西苗族人的生活很原生态,同时诞生了许多非遗技艺。苗族蜡染有多种类型,因地理位置和支系信仰差异而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图为村民在河边洗布、晾布。2006年,苗族蜡染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寨里有一位知名的老银匠,他是非遗的传承人,很多人都来他这里订做银饰。

这是当地的一个人大代表,挑花刺绣的传承人,家里人会和她一起绣花,然后把绣品卖出去。

村民在练习苗族武术,苗族武术包含拳、棍、剑、枪等,种类繁多,招式复杂,也是一项非遗文化。

苗族人爱唱歌,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不少苗家山寨还坚持“以歌为媒”。图为几位村民在唱苗歌。

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种类多达数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等。2006年5月20日,湘西苗族鼓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苗寨当地的猴儿鼓表演。

因为这种打法是模仿猴子的动作,因此得名“猴儿鼓”。图为苗人在表演。

湘西竹编,苗寨里有一些竹艺匠人,日常会制作竹编艺品。

几位苗族妇女有说有笑地在织锦,织出来的布多用于制作头帕、裹腿、围腰、衣袖、背饰、肩饰和床上用品。

苗族人世居山地,苞谷是主要的农作物,他们将苞谷晒干脱粒酿酒,制成“苞谷烧”。

婚俗

苗族人的结婚仪式很隆重,佩戴银饰是新娘子结婚必备的着装之一。新人在结婚前几个月,甚至一年就会去定制银饰。图为一对新人在试穿试戴饰品,据说便宜的十几万,贵的要有五十六万。

结婚当天,有传统的接亲队伍,吹着喇叭早早来接新娘。

现代一些的人家,也会开着车队来接亲。

无论婚礼规格如何,伴娘都会身穿盛装出席,有的是几个,有的多达一二十个伴娘。

在苗寨,选择春节结婚的人会多一些,这个时间亲朋好友都回来了,人比较齐。图为伴娘在烤火。

新郎进入内室迎接新娘,宾客在外厅等候,吹打奏乐。

迎娶新人,虽然婚礼是传统的,但新人也会拍现代的婚纱照。

婚礼现场是很热闹的,图为新郎在往外搬嫁妆。

俏皮的小傧相在现场跑来跑去

嫁妆丰厚

最后,就要迎娶新娘回家了。

现代生活

随着科技的发展,苗人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产品同样普及到每一个角落。

图为村民看鼓舞表演的间歇,围在一起看手机。

小孙女用手机打着游戏,老人在旁边观看。

苗寨金龙村处在海拔900米的一块悬崖边,被称为悬崖上的苗寨,现在路修通了,我们来到山上,老人也学会了微信扫码收款。

靓丽的苗家姐妹穿着鲜亮的服装,在玩抖音。

政府修建的篮球场,苗族姑娘闲暇时也打篮球锻炼身体。

湘西苗族人安居乐业,保留着原生态的生活气息,摄影师告诉笔者,这是不可多得的拍摄题材,他还会再次造访,去完善更多的影像,尽可能全面地呈现湘西苗人的生活。

图片 | 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资深签约摄影师江新华

文字 | Sunnie

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摄影师档案

江新华,自由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际摄影家联盟会员。从拍摄的第一天开始,他就认为摄影作品是摄影师的思想表达,情感体现,审美取向。喜欢人文摄影,喜欢用自己的第三只眼睛去关注世界不断地发展变化;去捕捉人类社会积极向上的前进步伐;去展现各民族文化真善美的闪光点。

已有五十余幅作品在多家专业摄影刊物上发表;有三百多幅作品在国内外摄影大赛和展览中入选、入展、获奖。

2016年参加由上海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十人摄影联展《镜界》;出版十人摄影合集《镜界》。

2017年入选《人民摄影报—明星摄影家》栏目。

2018年获“全球华人人文摄影十杰”。

2019年获“全球华人人文摄影十杰”。

2019年获“上海摄影达人”称号。

摄影理念:用自己的人文视角去体恤生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镜头语言去描绘心中的风景,讲述人生的故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a46XgBDlXMa8eqjdI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