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暑期档爆出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仅在暑期横扫所有新片,而且轻松登顶2019年度票房冠军。
传统的人物形象+符合时代要求的颠覆性改编,让《哪吒》产生的“共鸣”几乎是全民性的。
国产动漫在不断求变,可惜同属于华语电影重要一部分的港片却在“求变”的路上走向“灭亡”。
今年暑期的港片不少。
以《扫毒2》开始,后面有《使徒行者2》、《沉默的证人》、《保持沉默》三部。
论口碑,其实都很一般,以后两部最为差劲。
论票房,《扫毒2》一骑绝尘,为两位影帝主演助力达成破10亿电影的成就;《使徒行者2》在三影帝加持下,票房也很可观。
然而,《沉默的证人》和《保持沉默》在票房上却很惨。
以电影班底来说,后两部港片失败在“不纯”!
虽然《扫毒2》让观众看到了纯正港片的影子,但不可否认,港片青黄不接的局面已经尤为严重。
在《使徒行者2》中看到几位年轻演员的亮相,其实是最大的惊喜。
港片的走下坡路的趋势基本不可逆转。
由此也衍生了一种新的港片形式——内地+香港班底的混合港片。
北上的导演中,以王晶最具代表,不断用香港优秀演员的资源配合内地的影视合作,进行院线电影开发。
同时,王晶也涉足“网大”,演员选择上主打“香港电影情怀配角”+内地年轻演员。
显然,新世纪以来,内地香港随着经济文化的交融,电影行业上的碰撞已经在所难免,王晶毅然“北上”找到了一条属于新的“路”。
在以王晶为代表的一批香港电影制作人打下的两地合拍片的基础上,港片似乎又有了新的方向。
如果说《扫毒2》《使徒行者2》代表了当下“正常”港片的水准,那么《沉默的证人》与《保持沉默》就是代表了这种“求变”的港片。
纯粹地以突出演员的方式呈现剧情,忽略剧情本该有的合理性,让观众无法在享受演员表演的时候融入剧情,使得电影变得索然无味。
《沉默的证人》中,杨紫展现了自己“打女”的一面,不仅打赢一大对手救下张家辉,最后的结局也是以“硬碰硬”的方式宣布法医们的胜利。
观众不禁要问,“沉默的证人”就仅仅只是那一具女性尸体吗?
一直在警匪片中以“打人”为主的张家辉,也转变方向,改为“被打”,转而想让杨紫这一“弱势群体”承担起推动剧情的“打手”,以达到给观众最大“冲击感”的目的。
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显然就是以剧情的刻意和无脑作为代价。
《保持沉默》同样犯了这样的错误。
在阵容上,以香港影帝级演员吴镇宇配两位内地演技超硬的周迅、祖峰,组成“三核”阵容,十分扎实。
剧情上,可以看出导演在极力制造“反转”,密室杀人、法庭舌战等几场戏都把控不错,但这类以悬疑为主基调,十分注重剧情的片子,不仅要在开头制造出好的氛围,结尾一定也不能泄气。
可惜的是,有一个强大的演员阵容,还是难以维持影片在后半段的“强行加戏”中垮掉。
例如,周迅分饰两角这个设定,或许是要突出吉米对于端木兰特殊的情感,但端木兰和万文芳两个人物本身就无太多联系,纯粹要是让吉米的行为倾向案情发展基本没有效果,而这对于周迅的表演来说也无太多发挥之处。
《沉默的证人》《保持沉默》从制作上来说,其实也在“强行”突出“港片”特色,不仅演员中有香港电影大咖,在剧情设定上仍旧是以香港地区为发生背景。
然而,这种“新生”的港片,显然在制作中忽略了港片的精神内核并非靠演员成就电影!
虽然《沉默的证人》和《保持沉默》在整体结果上不尽如人意,但这条港片的“尝鲜”之路其实并不是行不通。
2013年《全民目击》上映了一场当代“对簿公堂”的精彩好戏,该片以内地班底邀请郭富城演出,完成了一次内地于香港演员的完美合作,电影取得巨大成功。
《保持沉默》其实是光线影业压了好几年箱底的作品,该片自2015年宣布制作,在形式上与《全民目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法庭舌战”以及剧情上要突出的“转折”。
当然《全民目击》并非走港片路线,追根溯源,2012年杜琪峰导演的《毒战》才是让内地实力派“进驻”港片的代表性开始。
杜琪峰的电影突出的是“黑色”即“罪恶”,《毒战》依旧继承了这个特点,但在剧情的格局上却放大到内地与香港两地,将传统香港电影的风格根植到内地,写实感强烈,属于杜琪峰北上的一次巨大成功,也让港片的发展多出一个方向。
遗憾的是,并不是人人都是杜琪峰,能完美把控电影节奏,把自己代表的港片风格带到新的“环境”。
在今年暑期档之前,王晶的《追龙2》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败笔”。
拥有良好的IP效应,扎实的演员基础,却成了王晶的最大手牌,让故事成了“辅助”,简单到毫无悬念的剧情连演员发挥演技的地方都很少,最后强行以将反派“逐入”内地为结局迎合“真实故事”,让整部电影在最后一刻毫不保留的彻底烂掉。
诚然,王晶的电影一直走的是“量”,不是“质”。
但在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王晶迎合当时香港观众的一套让内地观众同样颇为喜爱,只是北上之后的电影要同时迎合在内地与香港观众的口味,难度的确很大。
当下的香港电影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时期。
港片黄金年代的优秀电影制作人逐渐开始“退休”,一大批优秀的演员也逐渐老去。
新世纪到来的风口上,香港电影是让一批本来“二线”的演员焕发光芒,接棒港片发展,却没有培养出更加年轻的一代。
所以当下的香港电影就是后来居上的一众“老面孔”鼎力支撑,但曾经一众优秀的导演、制片人却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
故而如今的港片,即使是相当卖座的《扫毒2》,也剩下一副“空壳”。
这个看似豪华的壳子下,其实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内容。
因此对于《沉默的证人》、《保持沉默》这样的片子,我们会更多一份理解,香港电影的演员需要的“框架”需要内地来取。
可惜的是,在这个框架里,在这些身上带着港片符号的演员身上没有展现出来,他们在走向一个错误的方向就是放弃自己在港片赋予的特色,努力地全身心融入到全新的内地电影文化中。
结果就是,角色融入不到剧情,剧情撑不起角色,显得不伦不类!
那么,香港电影的出路到底在哪?
其实这个问题“太大”,很不好问答。
这个暑期港片“复苏”之风很旺,有《扫毒2》以传统港片的元素为内容,在表现形式上推陈出新,如最为观众津津乐道的地铁飙车。
同样地,《使徒行者2》仍旧还是基本港片的元素,延续上一部的内核,表现形式上也在极力“创新”,比如奔牛节飙车。
但问题是传统香港警匪片元素就是枪战、飙车等几样,“创新”很有局限性,内容的“创新”才是没有上限的。
这就又回到了之前提到的香港电影的“后备力量”问题。
当没有“新人”接棒的时候,内地电影行业发展前景又不断大好的情况下,香港电影“北上”也成了必然趋势。
随着香港电影人的大量“北上”,如果把香港电影还仅仅停留在“香港”,必然是一条可见的死胡同。
香港电影要“重生”,必须与内地电影相互融合。
这种融合不是“放弃自我”,全面融入内地电影当中,而是要以内地电影文化为基础,在此之上,如何突出港片特色。
港片北上,最大的好处在于既有香港地区的创作“便利”,也拥有了内地电影依靠的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基础。
我相信,“不忘初心”几个字适用于任何人、任何团队、甚至任何行业,所以,只要香港电影培育出的优秀电影创作者、表演者能够在“北上”过程中发挥充分发挥港片的特色,全新的港片也会随之而“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