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的没落过程中,让香港武侠电影几无翻身之地。
近二十年,我们很少看到优秀的华语武侠片,就连在武侠片领域造诣颇深的徐克也无能无力。
但即使如此,谁又敢否认,徐克是电影界的金庸这一盛誉呢?
同谈及华语电影武侠片,必要说起徐克一样,说及徐克的武侠电影,自然少不了李连杰。
徐克和李连杰,有共同的标签——黄飞鸿。
《黄飞鸿》三部曲奠定了李连杰此后在华语影坛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徐克让香港武侠电影注入新鲜血液,并将其影响力带向全球的开始。
从1991年第一部《黄飞鸿之壮志凌云》诞生至今,近20年过去,徐克和李连杰身上的黄飞鸿标签依旧经典如初,但更让人为之拍手叫绝的是黄飞鸿这个IP上,也留下了抹不去的徐克和李连杰标签。
01 《黄飞鸿之一壮志凌云》
1989年,李连杰在《龙行天下》中的出色表现让徐克决定将心中搁置10年的IP搬上荧幕。
徐克拍“黄飞鸿”,不是要讲述他的平生,也不是要歌颂他的行侠仗义,当然也不会如《醉拳》那般颠覆改编,而要透过“英雄”看历史,透过历史思当下。
《黄飞鸿之一壮志凌云》称作《黄飞鸿》,作为系列第一部,必须立好主旨,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诚然,徐克的武侠世界,的确没有那么“平常”,这一点从电影的英文名就能看出——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中国往事)。
但凡能称得上“往事”的,必须要有博大的视野、具备鉴往知来的反思。由此可见徐克想要用历史影像化视窗窥探中西文化碰撞,以及表达自己历史观的勃勃野心。
实际上,当《黄飞鸿》还没拍摄结束时,徐克就已经想好了电影的英文名,之所以加以“往事”,并将范围从一个人上升至一个国家,是因为受到塞尔乔·来昂内的《美国往事》影响。徐克想拍“中国往事”,但又不想去模仿“美国往事”用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重现一个国家的一段历史,正好在香港武侠电影中备受青睐的“黄飞鸿”给了他这个机会。
影片再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现实以及鉴往知来的表达上虽不及《美国往事》那般细腻,但却仍旧用不一样的视角,将清末民不聊生的现状展现的淋漓尽致。
就在人物塑造上,徐克也找到了心中最满意的人李连杰。
李连杰的武术动作潇洒有力,形象俊朗正义,加上其表现出来少年老成的表演,着实演绎了一位独一无二的一代宗师。
由此,经典即生。
影片在环境上极力呈现的是清朝末年“政府苟且,洋人横行,民众受苦”的真实现状,故事围绕着主要人物黄飞鸿在教人习武以自强救国中展开,却因此引来各路势力的百般阻挠。
电影的基调仍旧是武侠片的锄强扶弱、匡扶正义,但却并没有将人物思想留在历史中,而是通过事件让人物看清现实,反思现状。尽管随处可见的是民生凋敝,人心叵测,但却在价值观上呈现的是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
而在主旨的敲定上,徐克也一改历史局限下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全盘否定,以开放的姿态表达了自己对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态度,这一点在第二部《男儿当自强》中有更加明显的体现。
除了由李连杰演绎的黄飞鸿以成熟稳健却不固步自封思想变化引领全片主旨外,在其他人物塑造也上也尽显众生百态。
梁宽(元彪 饰)一出场就是一副街头混混的小人模样,但人不可貌相,如此的梁宽却能知廉耻、明是非,在最关键时刻站在正义的一边。
作为片中的反派角色严振东(任世官 饰)应该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一身好武艺,却敢为钱财受辱。他身上的守旧和没落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面对西方现代化是必然的没有反抗余地。
十三姨(关之琳 饰)是“黄飞鸿”故事中几乎不能缺席的人物。留过洋的十三姨,受过西方文化的洗礼,敢于冲破传统道德观念,不被“辈分”束缚敢于去爱上黄飞鸿,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封建文化的抨击。
但徐克并没有单纯地停留在对封建文化的抨击上,而是通过十三姨与黄飞鸿两人的接触,去表达中西方文化交织的结果。
十三姨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几乎从未接触过西方的黄飞鸿看来很难接受,所以一开始他很抗拒甚至反感。但黄飞鸿的思想没有停滞,徐克巧妙地将一点点“爱情”融入其中,以十三姨的“西方文化”去慢慢渗透黄飞鸿,而黄飞鸿代表的传统文化也并没有全盘接受,而是吸纳与自我完善。
所以,我们看到的黄飞鸿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从一开始的抗拒到后来的试图了解,到最后的包容以及学习,这其实也是徐克眼中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
其实纵观所有的影视作品,最怕就是故事的单薄。“黄飞鸿”的历史背景太过杂糅,但在徐克的眼中却精炼成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用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为眼睛,放眼看清了一段历史的真实,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
02 《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
《黄飞鸿之一壮志凌云》开了个好头,也让三部曲中最有深度的第二部能顺利诞生。
为何说《男儿当自强》有深度?
第一部《黄飞鸿》以传统武侠电影惩恶扬善的模式,首先树立的黄飞鸿形象是行侠仗义,在其中以十三姨带来的以及现实中存在的西方文化冲击,让黄飞鸿产生了诸多迷茫和困惑——到底世界上有金山吗?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金山的话,这些洋船为什么要来我们的港口呢?
最后一句,“也许我们已经站在港口上了”让人物迅速成长起来,回过头看是经历过西方文化全面冲击后,自我完善后的认知。这时的黄飞鸿已经不单纯地只是一位“侠”!
所以第二部成了重头戏,接受了西方现代化的现实,看清了生活现状的窘迫,升级后的“侠”要怎么做?
简单地说,第一部是的重点在于塑造黄飞鸿这个人物。第二部的重点必须是“中国往事”里的“往事”。
所以我们看到了在《男儿当自强》中,是封建迷信和科学文化的碰撞、少数明智民众和多数愚昧民众的冲突。概括起来就是现代文明和封建礼教之间的斗争——只有在思想上教化国人,才是大国崛起的关键之处。
影片中也不再是简单地靠十三姨来让黄飞鸿了解现代文明,而是明确地指出了两种现代文明的产物——医学和教育。
徐克的眼中,东西方医学的碰面,没有擦枪走火,反而两者竟能互补共存。但徐克觉得教育是现代文明得以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陆皓东出场便是在四处询问学生们的踪迹,因为他视这些学生为国家之未来和希望。
然而当时历史环境下的国民劣根性在于,没人在乎“教育”。对于陆皓东的询问,无人关心,而当白莲教打着反洋的旗号招摇过市之时,却有人暗自庆幸没有救济那群接受现代教育的学生。一分钟的镜头,把一个清末民众的冷漠与愚昧无知展现的淋漓尽致。
徐克的大胆在于,本来黄飞鸿是主角,但在《男儿当自强》中却把陆皓东设置成了精神引领。
陆皓东向黄飞鸿阐述着时间的重要性,接以高举爱国旗帜却欺压百姓杀害无辜洋人的白莲教以及认识到国家问题的满清官员却仍旧守着残破的封建王朝成为最突出的社会反映,现实与人物的强烈对比之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如果说第一部戏中黄飞鸿只是学会了接受西方文化,那么第二部才让黄飞鸿真正开始认识西方文化——西方世界并不完全邪恶。
从《男儿当自强》中能明显感觉到,徐克在保留了黄飞鸿惩奸除恶的狭义精神外,把整部电影的主题思想上升到了家仇国恨的高度上。
而作为一部武侠动作电影,徐克对动作的表现也从未落下。
《黄飞鸿》第一部的经典场面是黄飞鸿与严振东在仓库中的竹梯大战。本来徐克对李连杰的动作毫无担忧,用近景打斗也能做到出色。但李连杰在拍摄过程中腰部受伤,只能将最后“决战”用大场面来拍,于是徐克想出了用梯子拉远视角的办法,由此成就了这一经典画面。
而《男儿当自强》中的经典打斗莫过于李连杰和甄子丹的最后对决。“束布成棍”的决战中,李连杰与甄子丹各自发挥了自己的武术特色,一个打出了行云流水的荡气回肠,另一个则是只取要害的生猛犀利。
03 《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
现在金牌在我黄某的手上,并非我赢了,大人为了大显我民神威而办的这场狮王争霸,死伤这么多人,在世人面前,其实我们都输了。以小民之见,我们不只要练武强身,以抗外敌,最重要的还是广开民智,治武合一,那才是国富民强之道。
这句台词收尾了第三部《狮王争霸》,也收尾了徐克的黄飞鸿三部曲,让黄飞鸿的人物精神升华到最高境界,微言大义之感至今听来都能让人发人深省。
第一部是我们认识的黄飞鸿,锄强扶弱匡扶正义。
第二部是已经睁眼看世界的黄飞鸿,意识到“尺短寸长”的大义。
第三部则一个已然肩负民族使命感的黄飞鸿,大义凛然任重道远。
黄飞鸿冲破地域局限北上,这本身是一种行为上的“冲破枷锁”,而经过前两部电影故事的先后洗礼,黄飞鸿已然成为“侠之大者”,有了国家大义存在心中,不再只是平常的惩恶扬善。
所以他决定参加狮王争霸,一是要组织洋人的阴谋,二是组织同胞的自相残杀。
上升到国家大义层面,就看不到民生,也没必要再给过多镜头去描述民生,因为前两部已经给的够多了。徐克深知这一点。
所以《狮王争霸》在一个上升到一定高度的主旨引领下,需要的是把更多的精彩留给“狮王争霸”。
各式舞狮设计多彩多姿,其中又暗藏利器,掩饰着各怀鬼胎的心思,造就了一个恢弘的大场面舞狮。在一瞬间仿佛这一切是在为这个系列的圆满结束而欢舞。
影片的暗线也表示出了“大团圆”的结局,并安排黄飞鸿一个“洋情敌”增加电影的轻喜效果,而对待感情一直内敛的黄飞鸿在这部电影中也设计了十三姨的“出走乌龙”事件后,让黄飞鸿彻底在思想深处冲破封建枷锁。
电影在一只灵动的狮头下惊艳开场,在黄飞鸿一句点睛之笔的进言中结束,时代色彩油然而生。
04 结语
徐克一手缔造了黄飞鸿三部曲,成为武侠电影史上的经典。但这一成就也离不开灵魂人物黄飞鸿的扮演者李连杰。
李连杰徐克认为最适合演黄飞鸿的人,绝大多数观众也认为黄飞鸿只有李连杰最适合演。
《黄飞鸿》系列的成功在于文武兼修,“文”更多的体现在徐克对“往事”的琢磨上,而“武”则靠李连杰在荧幕上去表现。
但这种“武”又不能仅仅只是干巴巴的打斗,而是在“文”的环境给予其的“儒雅”。恰好李连杰的气质就极其符合,武术动作潇洒飘逸,自带侠气;形象上清秀俊朗帅气,能严肃又能轻微调皮,很容易融入到角色之中。
李连杰的武术美感是独有的,力量、速度、柔韧三者融于一体,这得益于他正规的武术训练,所以在功夫片中,李连杰的武术套路和姿势永远是最标准的。
李连杰也是有“演技”的。
这个“演技”应该是对角色心态的领悟能力,面对中西文化的碰撞,黄飞鸿长期处在一种自卑和自傲的自我纠葛之中,而要表达这种纠葛,就得靠演技,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要随着周围的一切而改变。
少年老成,是对李连杰塑造的黄飞鸿形象的直观表述,但背后是演员对角色的细心琢磨。才能在一副清秀的面孔下,表达出一个身处中西方文明碰撞时代的人物的复杂心境。
徐克有自己的“武侠”世界,而李连杰有“侠”的气质,所以他们的合作才能擦除足以支撑整个武侠电影史的火花。
近20年过去,《黄飞鸿》是不是不朽的经典或许仍有异议,但谁都无法否认,在“黄飞鸿”这个IP上早就留下了徐克和李连杰的标签,并且很难抹去。
原因很简单,《黄飞鸿》系列是徐克将武侠电影的格调以予人反省、启发的厚重方式表达出来的产物,而李连杰无疑是徐克在构架这个具有特别意义的武侠世界中最完美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