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升学政策不断发生着变化,除了近期大家关注的民办升学方式的改变外,今年的“新中考”政策也值得大家重点了解一下。
对于2019年新初一学生来说,中考时将按照新中考政策执行,成都“新中考”具体有哪些变化,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即将小升初或者2019新初一的家长的重点关注一下新中考5大变化吧~
1
新增生物实验操作考试
新增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并将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分值提高到15分。
这也体现了中考的导向:更加注重孩子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2
总分由700分调整为710分
将体育与健康分值由现50分増加到60分,升学总成绩目前的700分调整为710分。
新中考科目及分值表格:
体育项目调整后的表格:
与原来相比,调整后的体育项目也有所变化,立定跳远及长跑仍为必考项目,所以从小要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哦,争取体育分值拿满分哦
升学成绩计分办法:升学成绩以分数形式呈现,总分为710分
- 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满分各150分
- 物理:考试成绩按70%计入,满分70分
- 化学:考试成绩按50%计入,满分50分
- 体育与健康:满分60分
- 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升学成绩每科总分按20分计算,4科总计80分。
对于体育60分及会考成绩80分,这些分值相对于学科知识来说相对要简单一点,平时一定要注意锻炼和练习,争取这140分都能拿满哦~
3
新增音乐及美术学业水平测试
在现有学科基础上增加音乐、美术和地方课程学业水平测试,但新增学考科目不纳入升学计分,由学校组织实施,成绩合格即可。
对于我们成都学生来说,只要平时认真学习,考试合格就可以啦,不会增加孩子们的学习负担。
但对于邻省江苏而言,已明确规矩将率先全国试点,从2020年开始艺术素质测评结果计入中考成绩。
学生必须达到相应等级方可毕业和取得热点普通高中录取资格。
具体分值怎么样?分值是如何定义的呢?咱们还是先了解一下吧
音乐、美术考核总分各为100分,由平时成绩和统测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统测成绩占60%。
两科考试结果按分数折算成A、B、C、D四个等级呈现。90分以上为A等,75—89分为B等,60—74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
两科成绩合格,且有一科达到B等以上(含B等)方可被四星级热点高中录取。(四星热点高中相当于重点高中的意思)
江苏出台相关政策后,河南省表示也将把艺术课程纳入中考成绩,纳入考试的初衷,也是为了让大家不要盲目片面追求成绩,提倡大家全面提升孩子的综合及审美素质,希望通过考试来撬动大家对美学的重视。
多了一项考试,不是会增加孩子们负担吗?
相关负责人表示:
即使将音乐、美术纳入中考考试,考试内容也是教育部规定的初中音乐、美术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学生只要参加正常的课堂学习,就能考出理想成绩,不会增加孩子们负担。
这两个省份已经开始率先试点,我们也可以提前了解关注,政策多变今天,多一点准备,如果未来成都也计入中考成绩时,我们也可以冷静面对。
4
语数外全省统考
语文、数学、外语的中考试卷,将由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统一进行命题,不再由成都市教育科院组织。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全省统考”。
我们可以预见,为体现各地市州的教育均衡发展,试题难度将会降低。这对中等生,是利好,这也指导初中学校的平时教学方向:更加注重基础知识。
所以我们在平时学习中,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巩固知识点灵活应用非常重要!
5
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另外,新中考改革后,成都市教育局将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到2020年底前,将新建公办普通高中9所(不含民办),改扩建24所,普通高中学位将进一步增加。
这意味着,成都高中三年后要扩招,尤其是省级示范高中、优质高中,包括四七九。三年后,成都娃娃上高中更容易,上大学的成都人更多了。
近三年来,中考政策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中,主要还是围绕着“减负”主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减轻孩子备考的负担和压力,以及家长择校的焦虑等问题。
6
应对方法
为了更好应对新中考,以下几类孩子需要重点提升一下:
1、偏科的孩子
如果孩子出现偏科情况,了解清楚孩子偏科原因是因为对学科没有兴趣还是因为没有信心造成的。
如果是没有兴趣,可以周末带孩子了解一些学科方面的生活应用,让孩子了解到课本上的知识不只是枯燥的文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有趣,让孩子产生学习兴趣。
如果是因为成绩不理想没有信心造成的,建议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让孩子找到学习的信心。
2、体育较差孩子
对于体育较差的孩子,一定要平时注重及加强体育锻炼,家长平时也起到带头作用,引导孩子参与体育锻炼,千万不要想着到初三时在冲刺,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好身体才有好成绩。
3、综合素质较差孩子
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减负注重孩子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升,除关注孩子学科成绩外,还应多带孩从生活中学习,可以利用寒假,带孩子去博物馆或科技馆参观了解,或者多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全面提升孩子的理解及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