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于都”雩都简史(一)

2019-07-30   于都信息网1

雩都简史(一)




历史沿革

(1)五帝之高辛氏帝喾置九州,属扬州。

(2)唐尧,虞舜,属扬州。

(3)夏、商属扬州。周武王克商,封仲雍之孙勾章于吴,地属吴。

《尚书·禹贡》,将上古时代全国划为九州,扬州为其中一州。明嘉靖《赣州府志》记载:赣,古扬州域。



(4)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互相兼并。公元前770—504年,属楚国。公元前504—473年,属吴。公元前473—335年,属越。公元前334年—223年,属楚。




(5)秦朝,公元前221—207年,分全国36个郡,雩都属九江郡。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灭楚,在故土上设立了楚郡,作为临时性地方政权机构,雩都地属楚郡范围。过了二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废除封国,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分扬州置三郡,江以西为九江郡,当时江西境内没有设郡,只有二个县(即艾县,今修水一带;番县,今郡阳等地),雩都地属九江郡。



(6)汉末,楚汉争霸时期,公元前206—203年,属楚。

(7)西汉,公元前202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雩都属淮南国。公元前201年,建县,属豫章郡。迄今有2220年历史,是江西最早建县的十八个县和赣南最早建县的三个县(雩都、赣县、南野)之一。因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6月1日起改名为雩都。

清·同治《雩都县志》记载:“汉高帝六年,颖阴侯灌婴定江南,分淮南置豫章郡属吴,始立县于东溪之阳,以北有雩山,故名雩都,今古田坪即治所也,隶豫章郡。”



灌婴(?~公元前176年),东周末至西汉初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汉朝开国功臣,官至太尉、丞相。雩都城隍庙(今梓山镇潭头村)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供奉的是城隍爷灌婴。



思考1:雩的含义?

雩:形声。字从雨,从亏(于yú),亏亦声。“亏”为“圬”省。“圬”意为“填平地面凹坑”。“雨”和“亏”联合起来表示“让雨水把干涸的湖泽注满”。本义: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

雩山,位于岭背镇小岭与阳田村之间。据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相传昔人祈雨于此山下,故名雩山。



(8)西汉末,王莽新朝(公元8—23年),改豫章郡为九江郡,雩都隶属之。

(9)东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从豫章郡分出庐陵县为郡,雩都隶属庐陵郡。

(10)三国时期,属吴国。嘉禾五年(公元236年)从庐陵郡分出南部都尉(辅助地方长官主管军事的中高级武官),辖领五县:雩都、南壄(野)、赣、南安、平阳。地址在今雩都县古田村。



(11)西晋立国初期,雩都仍属吴。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灭吴,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南部都尉改为南康郡,郡治在雩都。辖领五县:雩都、赣、平固、南康、揭阳。

(12)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设置江州都督府,南康郡隶属之。

(13)东晋,十六国,雩都仍属南康郡,江州都督府。(公元349年郡治迁址章、贡水之间。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迁回雩都。在赣62年。

(14)南朝·宋时期,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改南康郡为南康王国。辖领七县:雩都、赣县、南壄、南康、平固、宁都、陂阳。

(15)南朝·齐时期,武帝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南康国复称南康郡。辖领七县:雩都、赣县、南壄、南康、平固、宁都、陂阳。


(16)南朝·梁时期,雩都仍属南康郡。(552年郡治再次迁址章、贡水后,从此雩都专为县。)



(17)南朝·陈时期,雩都仍属南康郡。永定二年(558年)县治迁大昌村(今梓山镇潭头村)。

(18)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南康郡为虔州,雩都属之。大业元年(605年),虔州改为南康郡。大业九年(613年),县治迁回东溪之南。大业十二年(616年),鄱阳林士弘占据虔州称帝,国号楚,雩都属之。

(19)唐武德五年(622年),歼林士弘,南康郡改为虔州,雩都属之。县治再迁大昌村(今梓山镇潭头村)。

(20)唐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分为10道,雩都随虔州属江南道。贞观五年(631年),县治所被洪水冲塌,又迁今县城。

从此县城未再变动。开元21年(733年),分江南道为江南西道、东道,雩都随虔州属江南西道。

(21)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朱温开平四年(910年)在虔、韶二州设置百胜军(方镇名),雩都随虔州属后梁。贞明四年(918年),吴主杨渭将刘信攻克虔州,置百胜节度使,以虔南镇为场,雩都属之。



(22)南唐昇元元年(937年),李昪(bian,四声)灭吴,改百胜军为昭信军节度使,雩都随虔州属南唐。

(23)北宋,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曹彬攻克江南十九郡,改昭信军为军州。雩都属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分江南东、西路,雩都随虔州属江南西路。




(24)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虔州改称赣州,雩都属之。

(25)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攻克江南,分全国为11个行中书省,江南西路改称为江西行中书省,雩都随赣州属之。十四年(1277年),赣州改为赣州路总管府。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赣州路总管府改称为赣州路。雩都属之。



(26)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赣州路改称赣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分全国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江西行中书省改称为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雩都属之。



(27)清朝,雩都属赣州府管辖。雍正元年(1723年),增改吉南赣道,雩都随赣州府属之。



(28)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和直属州,地方政权成为省、县二级。1915年,在省、县之间设道,江西全省划成豫章、浔阳、庐陵、赣南四道,雩都隶属赣南道。1927年,废道存县,县政府直接归省政府领导。

思考2:雩都“六县之母”之称何来?

自建县至三国吴嘉禾四年(公元235年),雩都幅员辽阔,所辖地域含今宁都、安远、石城、瑞金、会昌、寻乌六县,故有“六县之母”之称。

(1)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析雩都县东北之白鹿营,设阳都县(曾称虔化,今宁都县)。

(2)南朝·梁大同十年(544年),析雩都之南乡设安远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安远并归雩都。唐贞元四年(788年)复设安远县。

(3)唐朝昭宗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分雩都象湖镇为瑞金监,五代十国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雩都的瑞金监升为瑞金县。

(4)公元953年,析虔化(今宁都县)之石城场设石城县。

(5)宋代太平天国七年(公元 982年)分雩都九州镇地设会昌县。

(6)明代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析安远双桥、石溪等堡置长宁县(今寻乌县)。

郡地中心

古时雩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地设在雩都250年之久。

(1)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析庐陵郡设南部都尉,治所雩都灌婴垒。

(2)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庐陵南部都尉改称南康郡,郡治设在雩都。

(3)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南康郡治从雩都迁到赣县(今赣州市)。

(4)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又由赣州迁回雩都。(在赣62年)。郡地中心

(5)南朝,刘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改南康郡为南康王国,治所在雩都。

(6)南朝,南齐武帝元年(479年)改南康王国为南康郡,治所在雩都。

(7)南朝,萧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年),南康郡治从雩都迁到赣县(今赣州市)。

思考3:雩都为什么能成为六县之母?以及郡地中心?

1.风水上藏风聚气:盆地,山水组合。

2.资源丰富:金木水火土元素俱全。境内有丰富的水、银、钨、锌、铅、煤,石灰岩等资源。

3.区域中心,交通便利。东邻今福建省的宁化、长汀、武平县,南靠今广东省的平远、兴宁、龙川县,西接今江西省的赣州、信丰、赣县、大余县,北毗今兴国、广昌、南丰、宜黄、乐安、永丰县,故又有“三省往来之冲,东南之一要区”之誉。

由于微信文章字数限制,关于更多内容请留意下期发布的信息。敬请关注。

【方志于都】锦绣龙溪

【方志于都】千古名篇出于都

【方志于都】周敦颐与于都罗田岩

【方志于都】水府庙的故事

【方志于都】于都县古代的石刻和碑刻

【方志于都】于都古代文苑俊才——易学实

【方志于都】 于都“伍保公”的传说

于都县原名雩都县,因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6月1日起改名为于都县,位于江西南部,贡水中游。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是江西最早建县的十八个县和赣南最早建县的三个县之一,素有“六县之母”,“三省往来之冲、东南之一要区”之称,古时于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治曾设于此近250年之久。土地革命时期,全县又先后分设过于都、胜利、登贤、瑞西、兴胜和于西等县,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于都县城,是著名的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来源:于都县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