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浪漫的文人,也是愚昧的老人。”
这是网友对知名先锋派作家马原的评价。
前段时间,《人物》杂志的一篇报道,让作家马原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这篇名为《城堡里的马原》的报道中,提到马原被查出肺部肿瘤后,不愿意接受治疗,而是举家搬到了环境更好的西双版纳南糯山,在这里建了一座座城堡,过上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而最受争议的,是在儿子马格被发现心脏有问题后,马原反对带他去检查和手术。
马格一年级时,在学校体检测出心率超过130次/分钟,妻子小花想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但马原不同意。
后来,马格的哥哥发现他的异样,带他去检查,诊断为心脏二尖瓣膜闭锁不全,需要做微创手术。
但马原坚持认为:
“心脏怎么能动?不能动的除了心脏,还有脑。”
不带儿子看病的结果就是,2022年儿童节,13岁的男孩马格倒在自家的厕所里,与这个世界说了再见。
儿子去世后,马原说:
“有时候看到马格的遗物,我也会掉眼泪,但我难过的是那么好的孩子以后不能陪我了,仅仅是这件事。他就是寿数到了,他走了我不难过,我难过的就是他不能再陪伴我。”
很难想象,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会有人如此反智,使自己13岁的亲生儿子丢掉了性命。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即使最后儿子因自己的偏执和精神控制而去世,这位“父亲”依旧不知悔改。
他难过的,不是孩子的去世,而是孩子不能再“陪伴”自己。
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
马原将南糯山视为“圣地”,但对儿子马格来说,这里可能更像是一座以爱为名的“监狱”。
马格曾说自己想上学,因为学校里有玩伴。
他经常会抱着篮球在家门口拦住过路的车辆,到山脚下的学校找人打球。
但父亲马原觉得:
“上学没有用,见识重要。”
他将马格“圈禁”在自己的城堡里,让他读一些指定的童话,按要求每天练习写作500字,帮妈妈做家务、农活,每天与鹅和狗作伴。
可马格不仅是一个孩子,他还是一个患有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
在这种高海拔的山上,马格经常一运动,就心慌气短、脸色发青,胸骨也高高凸起。
按理说,早应该就医,采取针对性的医疗措施才对。
但马原不同意,就像拒绝让孩子接受教育那样,他固执地认为“现代医学无用”。
可实际上呢?
如果马格能够护理得当,获得现代医学的救治,那么至少能够活到中年以后。
结果仅仅13岁,马格就失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马原用近乎偏执的控制,自私地让孩子按照自己规划的生命轨迹前行,亲手扼杀了儿子的生命。
父母对孩子过度控制,注定酿成悲剧
父母过度控制孩子的人生,其实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
很多父母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是自己人生的附属品。
所以,我说什么,你就要听什么,我觉得你应该怎样,你就要怎样做。
于是当马格遇到马原这种对事物缺乏正确认知,又有近乎变态控制欲的父亲时,才会酿成这样的悲剧。
而那些在被父母过度控制中长大的孩子,大多都逃不出两种结局:
一种就是彻底失去自我,没有自己的需求,没有自己的想法,父母的意见就是自己的意见,人生全部由父母来决定。
比如有些男孩长大后被称作“妈宝男”,面对父母时变得异常顺从,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习惯了父母的控制,已经失去了主见。
另一种就是对父母产生怨恨,人生深陷于“反抗”与“报复”之中。
比如有孩子小时候喜欢画画、写作,但父母不同意,被要求选择父母所规划好的人生道路。
那么等孩子长大后,不仅会怨恨父母,还会为了“报复”,反抗父母的安排,哪怕这对自己没有好处,也必须要这样做。
这种被父母安排的人生,大多并不是孩子想要的,强扭的瓜又怎么会甜?
老苗结语:
记者在采访马原时,曾小心翼翼地提起马格的心脏问题,但却被马原打断:
“马格没出意外,没去医院,没有伤痛,他就突然走了。
为什么一定要归结是心脏病?
我从来不这么想,他就是寿数到了,他该走就走了。”
“马格没出意外,没去医院,没有伤痛,他就突然走了。
为什么一定要归结是心脏病?
我从来不这么想,他就是寿数到了,他该走就走了。”
可事情的真相呢?
马原因为身患肺癌,搬到了适合自己生活的高海拔地区,却剥夺了儿子马格正常就医的权利。
一个人为酿造的、彻头彻尾的悲剧。
今日话题:你对马原的所作所为怎么看?
我是老苗——一名80后超级奶爸,也是医院里最扎眼的男性护士长,欢迎一起讨论孕育问题,也请你关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