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悦读丨学会在防范风险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4-08-16     中国经济时报

好书品鉴

——评《底线把控:中国社会发展趋势与风险防范》

杨泽坤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9月19日在会见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代表时强调,坚持从党和国家大局出发看问题、想问题,清醒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挑战,坚决打好防范和管控重大风险攻坚战。

杨宜勇、李璐等共同编著的《底线把控:中国社会发展趋势与风险防范》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该书提出,要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聚焦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实现。

01

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居安思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一是应对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需要。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风险和挑战层出不穷。在这种背景下,只有时刻保持警觉,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危机,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二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只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才能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增强个人和组织的适应能力。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个人和组织需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居安思危、坚持底线思维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时刻保持警觉、不断学习和进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为此,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同时,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包括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劳动者权益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少社会焦虑,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必须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其中,包括加强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灾后恢复重建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必须增强个人和组织的危机意识,为了增强个人和组织的适应能力,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应对能力、加强组织建设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个人和组织在面对危机时更加从容应对,减少损失。

02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注重质量的提升,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物质、文化、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二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强调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通过创新驱动、优化结构、转换动力等方式,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可以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有助于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提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三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经济竞争中,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应对国际竞争压力的关键。只有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话语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可以推动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向高端攀升。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具体包括:必须持续加强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必须持续加快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培育新兴产业和业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必须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03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双丰收

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是国家的两大基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经济发展为社会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只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为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双丰收,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要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加强创新驱动,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二是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基层治理和社区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要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社会诚信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凝聚力。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强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要加强文化交流与互鉴,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要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反恐等方面的合作,共同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杰出青年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研究员)

总 监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制丨李丕光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efc661be1fe1f1722b06fdb2ab9b2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