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幸运的假象,和被迫远大的精英梦

2022-07-01   单向街书店

原标题:越努力越幸运的假象,和被迫远大的精英梦

《投行风云》

从城市道路到办公大楼,几位职场新人在多个机位的跟拍镜头中穿插出镜。屏幕一旁打出他们漂亮的履历,又用雷达图给他们的职业能力按专业、团队、社交、经验和学习做出判定。

出众的外貌、顶尖高校的教育背景,配合他们对理想和自我的述说,镜头很乖觉地停留在西服套装和高跟鞋上,用每一根头发丝刻画出“精英感”的自信。

“哎呀,年轻真好。”马东在观察室里发出感叹,也替屏幕前的职场老鸟们说出心声。

《闪闪发光的你》

《精英的傲慢》的作者迈克尔·桑德尔在与项飙的对谈中,提到被好大学录取的“人上人”,阐明了这类励志故事的危险之处:“近几十年来,中美社会的贫富差距都在加剧。面对这种不平等,如果你简单地认为,只要有人能够通过高等教育完成阶级跃升就够了,这就是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那是不对的。”

《闪闪发光的你》的第二季以投行为背景,用常见的精英图鉴为开场。

国内外顶尖投行对于学历要求十分严苛:在英国以牛津、剑桥和帝国理工为优先,伦敦政经也只能卡在及格线;如果在美国读书又以进投行为目标,必须提前锁定藤校。

年轻人们的这场实习经历,会由马东、张泉灵和几位金融相关专业人士全程观察,并对他们的职场表现做出点评。

《闪闪发光的你

入职第一天和领导打招呼应该守好边界,少谈论私人领域话题;面对领导连环质问时,应该去明确对方想指出的问题而不是陷入“我是不是个废物”的自我怀疑……

职场老油条们适时提出的“高情商”处理建议,在多个办公软件快速切换的屏幕和偶尔跳出来的 deadline 提醒里,轻易还原出了真实职场的紧张与压抑。

给“别人家的孩子们”制造挫败感,成为了职场综艺的独门收视秘籍。

但即使在工作中频频经历相似的窒息感,普通打工人也很难和精英们产生共情。

金融、法律等高门槛的行业背景中,这些身为同龄人中佼佼者的素人嘉宾,既给职场综艺带去了光鲜的外壳,也将它们框定在“不接地气”的尴尬评价里。

近几年所有职场综艺中,《令人心动的 offer》第二季的丁辉,一个人就贡献出了远超其他参与者的话题性。

《令人心动的 offer》

二本学历裸辞考研他以近30岁的年龄和其他名校应届生竞争一个实习律师的岗位学历歧视和年龄歧视在节目中并没有被粉饰律所合伙人从简历环节开始就对他毫不留情

人们对他的关注和惋惜,很大一部分来自对自我的怀疑:晚几年发力的人生,还有没有突围而出的机会?

“就像蜂鸟疯狂地挥动的翅膀,只是为了在空中停留,你不能有哪怕一秒的放松,不然你就掉下去了,你不能出局,不管胜利的几率有多低。”项飙用“蜂鸟”的意象,来形容年轻一代正在经历的焦虑。

对于以丁辉为代表的多数人而言,在高考中没有进入顶尖学府,就已经在第一轮的精英筛选中被淘汰。

这种以个人优势和成就为依据去分配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机制,被称为“优绩主义(meritocracy)”。

最早由英国社会学家迈克尔·杨在 1958 年创造出来时,它被作为贬义词使用;但在之后的几十年内,“优绩主义”不仅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褒义,成为几代人持续奋斗的目标,也主导着多个国家的社会价值体系。

《天才枪手》

在这种定义下,成为一名精英有着相当清晰的路径。

高考是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这一点是大众间的共识;但这种公平无法渗透到全部的教育过程里——

桑德尔指出:“在美国,不只常春藤,位列前一百多名的大学里,72% 的学生来自收入水平前四分之一的家庭,只有 3% 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尽管任何人都可以参加考试、申请大学,但实际上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在高等教育中占多数。我了解到中国的情况也类似,顶尖大学中来自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占少数。”

在机会平等的表象之下,优绩主义下的成功者会认为自身所得是全凭自身的努力得来,赢家赢得体面且理所应当;而未取得同样成就的人就成为社会中的失败者,不光屈辱,而且罪有应得。

这种病态的对立和评价标准,被桑德尔称为“优绩主义的暴政”。

美国的工薪阶层已经对精英产生反感,这也是 2020 年特朗普会在大选中获得胜利的关键原因。结合桑德尔的观点去理解,这股对精英阶层的反感便不能粗暴地形容为反智主义。

《不要抬头》

与美国相似的是,国内部分群体曾试图用网络上的“高分低能”和“读书无用论”的例子向“唯读书论”做出阶段性的反抗,但显然成效不大。

优绩主义在中国依然是个人和家族奋斗的标杆:“鸡娃”内卷正成为家长们难以逃避的潮流,是获得阶层跃迁或确保不下滑的路径;从学区房到藤校,他们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孩子与“平庸者”划清界限。

时代证明了“高分低能”的论据并不可靠,因为网络上的一切都向我们展示,精英们已经经历了更完善的进化:他们家庭环境优越、智力超群,此外还拥有出众的外貌,在艺术体育等领域都能获得成就,理所当然享有毫无短板的人生。

他们中的一部分和职场综艺里的素人嘉宾产生了重影,也解释了同类综艺难以在社会唤起广泛共鸣的原因。

职场综艺展现给普通人的奋斗天花板相当明确,觉醒和努力只能让你成为在节目中途被淘汰的丁辉。

《令人心动的 offer

况且他还拥有不错的研究生文凭:在几百万考研大军中只录取不到 2000 人的华东政法大学,在常人眼中已经算是“逆袭”的范本——

但在律所合伙人的眼里,他连第一轮简历关都过不去。

丹尼尔·马尔科维茨在《优绩主义的陷阱》一书中提到,这种体系造成的不平等不光使底层和中产阶级都变得更糟,那些从中受益的人也深受其害。

超过60% 的高收入人士每周工作大约 50 小时;约 30% 的人超过 60 小时,剩余 10% 的人则每周工作高达 80 小时。

《闪闪发光的你》的第一期,实习生们工作第一天就需要更新几百页的项目招股书,集体加班到凌晨一点半。

《闪闪发光的你

这场与他人竞争、也与自己竞争的马拉松式的恶性竞赛,不该被总结为“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这一句鸡汤式的激励。

针对个人成功的定义标准日益狭窄和单一化,不朝着社会主流方向去努力是可耻的:“如果你想当一个诗人,住在偏远的地方,你也可以有不错的生活。但这会被认为是一种虚度。你的父母和亲戚会说你怎么这么懒,为什么不努力工作,去北京挣大钱?你反倒在写诗?”

梦想必须远大,尽管它们只能提供同质化的生活意义。

在前面提到的那场对谈中,项飙指出:“你要知道,你的梦并不真正地属于你自己,它只是霸权在你脑海中的投影。做白日梦的时候,你其实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霸权的俘虏。”

越努力越幸运是一种假象,幸运果实的评判标准不在任何一个人的手里。

撰稿 - 猪猛猛

编辑 - 杀手

- 今日话题 -

你有没有不远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