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昆明军区并入成都军区后,司令员、政委去向何处?

2023-12-14     彤陌红尘

原标题:1985年,昆明军区并入成都军区后,司令员、政委去向何处?

1985年,昆明军区并入成都军区后,司令员、政委去向何处?

1984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召开了军委委员、全军各大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会议一开场,邓小平肯定了建国35周年国庆大阅兵办得不错,国内外各方面都很好。

但是,邓小平也直言不讳指出了一个问题:

我说,有个缺陷,就是80岁的老人检阅部队,这表现军队的老化。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行。

随即,邓小平抛出一个精辟论断,即虚胖子打不了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邓小平一出手就是大手笔,裁军一百万!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精神,裁军方案已经初步定了下来,具体举措如下图所示:

其中,军区合并的方案是大头,牵涉到方方面面。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裁撤方案初稿如下图所示:

当时,裁军方案虽未正式公布,可昆明、成都两家已经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然而,昆明、成都军区两家都认为自己有存在的必要。昆明军区是当时十一大军区中唯一一个执行作战任务的大军区,而成都军区则认为自身战略纵深好。

1985年6月3日下午,杨得志在中央军委常务会议上发言,第一条就是成都、昆明军区合并后,机关定在成都,称成都军区。中央军委为何临机调整?

原来时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王诚汉、政委万海峰向中央老同志说明军区合并后机关定点要充分考虑历史、地理、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因素,特别是战略纵深。

最终,中央军委决定将军区合并后的机关定点成都。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政委谢振华都是久经战火考验的开国少将,坚决执行中央军委的命令。那么,两位老将军在昆明军区并入成都军区后,去向何处?

张铚秀:当选中顾委委员

张铚秀1915年7月,江西永新县人。1928年,张铚秀参加虹桥村农民暴动,投身于革命事业。此后多年,张铚秀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晚年又指挥了对越作战,可谓是戎马一生战功赫赫。

及至1985年6月,昆明军区撤编已成定局后,中央军委对张铚秀的安排是有充分考虑的。开国中将张震在回忆录里写道:

就在我接手筹建工作不久,总政余秋里主任告诉我,军委考虑我任国防大学校长,原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为政治委员。

正如张震所言,中央军委有意让张铚秀出任国防大学政委。但是,张铚秀放弃了,理由也是简单明了:

我的职级已经很高了,还想当什么?我服从了一辈子组织,在这个时候更应这样。

中央军委出于多方面考虑,任命沙场老将李德生出任国防大学政委。在军区合并的关键节点,张铚秀站好最后一班岗,深入老山前线视察一线部队,为精简整编工作让路。

同年9月,张铚秀在全国代表会议、中共十三大上分别增选为中顾委委员,直至正式离休。1988年9月,国防大学校长张震、政委李德生双双被授予上将军衔。凭借张铚秀的资历与战功,授予上将并无不妥。

谢振华:与上将军衔失之交臂

1985年6月,“成昆之变”已成定局后,杨尚昆特意征询谢振华的意见,打算让他去军科院当政委。谢振华生于1916年9月,江西崇义县人。谢振华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是主力团政委,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当过纵队司令员、军长,属于一个典型的军政兼修型军事主官。

此外,谢振华还有过红大、抗大、华东军政大学、南京军事学院的学习、任职经历。因而,谢振华出任军科院政委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谢振华却与老搭档心有灵犀似的做了同样的选择:

我愿意把位子让给较年轻的同志,对我的工作就不要再考虑了……我愿回去与大家共同努力,完成昆明军区最后一段光荣的历史使命。

中央军委经慎重考虑,启用了处于“半离休”状态的王诚汉,任命其为军科院政委。1988年9月,我军实行新的军衔制,王诚汉被授予上将军衔。按照当年的授衔标准,谢振华没有理由不授上将。就这样,谢振华与上将军衔失之交臂。

张、谢两位老搭档写完了昆明军区的最后一页,两位老将军的高风亮节,让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化用范仲淹《严先生柯堂记》中的至理名言,用来致敬两位老将军再合适不过: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将军之风,山高水长……

参考资料:

[1]《亲历百万大裁军中的“成昆之变”》(郭正新.〈百年潮〉);

[2]《怀念我的老首长张铚秀》(冯忠文.〈边疆文学〉);

[3]《和上将军衔失之交臂的开国少将谢振华》(水新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cd67798402b836450970d794a4eb8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