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阁的4根大柱悬空,历经百年屹立不倒,梁思成:这是建筑奇迹

2023-12-02     刘明宝

原标题:真武阁的4根大柱悬空,历经百年屹立不倒,梁思成:这是建筑奇迹

引言

“绝技出哲匠,妙手铸大成。”从中国古代开始就一直流传着关于鲁班鬼斧神工的故事,他被誉为中国建筑鼻祖木匠鼻祖,有许多发明创造。而在位于广西容县的真武阁,相传就出自他手,可见真武阁设计的十分巧夺天工,让人见了都会联想到鲁班。

真武阁这个名字或许还有人没有听过,从建成之日起就很低调,不像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那般出名,也没有文人骚客在此汇集创作诗词歌赋,但是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却不可小觑。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著名的梁思成教授就对真武阁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且称其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一颗明珠”,真武阁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真武阁坐北朝南,面向绣江,从外表上看是一座四角形塔状楼阁,所占的面积不大,层高也就三层。它没有华丽的外表,或许是自建成之日起从来没有翻修过的缘故,显得格外的古朴与自然。由于这个建筑设计的浑然一体,这三层从外观上来看,上面的两层叠在一起就像是只有一层楼那样,韵律十足,动式强烈,这也是它的特色之一。

这样的建筑出自于谁手呢?可惜并没有历史文献进行记载,就连当地的县志里面都未有提及是何人所造。这也给真武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当地人关于他的传说也神乎其神,“容县有座真武阁,柱脚悬空永不落,相传圣手鲁班造,一夜工夫众人作。”这首流传的民间诗句道出了人们对它的惊讶与赞叹。

真武阁真的出自历史名匠鲁班之手吗,这当然不是。真武阁的修建前前后后经过了几百年,一开始就只是唐朝乾元年间的一个经略台,后来到了明朝成立后的第十个年头才在这个经略台上面加盖了一座道观,名为真武庙,在这之后的明朝万历元年也就是1573年,三层纯木结构的真武阁才算真正建成。因此,从时间上来看并不可能是鲁班亲手所做,但诗中提到的“柱脚悬空永不落”却是真有其事。

真武阁的特色有三,第一个是真武阁利用的是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榫卯结构,而榫卯结构通过木头与木头的契合便能保持建筑的稳固性,因此整座阁楼组建没有用到任何一个铁制用品,是一座纯木组成的建筑,距今已有数百年之久,在没有任何加固的情况下,却仍然矗立如初。

这第二个特色便在真武阁的二楼,四根一人环抱尚有不足的大柱子皆为悬空状态,与地面的距离甚至可以放一只手进去。这四根柱子乃建筑的内柱,建造者巧妙利用杠杆原理,把从底层到二层的八根贯通的柱子当做上面二楼和三楼的支撑点,然后在通柱上下横向连接起七十二根挑枋,就像是一个天平一样,最外侧托起了屋檐,里面的四根内柱也同样是做支撑作用,在遇到外界的震动之时就变为支点,撑起二三层阁楼,待震动消失,整座楼恢复平衡,四根柱子便又保持起悬空的状态,这样为建筑赋予动态的活动,实在是巧妙。

第三个特色就是在真武阁的地基上,现如今我们要是想建造房屋,那么坚固的地基是必不可少的,于是便会浇筑水泥并加以钢筋来稳固,在古代虽没有钢筋混凝土,但也会用类似的方式去稳固好地基。而真武阁却坐落在沙土之上,但这样松软的沙土并未使真武阁摇摆不定,反而像是弹簧一样,同样为真武阁提供了活动空间。这样的建筑原理体现了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他曾提出“静为躁君”,意思是处于运动中的臣子是为静止的君王而服务的,即世间万物也都遵循动动为静这样辩证统一的道理,当遇上动态的震力,同样是动态的沙土就会抵消它,从而进一步保持了真武阁的静态。

真武阁的这三大特点,也是其经历了四百多年依然稳固庄重的原因所在。这四百多年间,容县当地陆陆续续发生过五次大地震和三次大台风,即使全城上下的民房都倒下,厚实的城墙被迫裂开,真武阁都丝毫不受影响,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屹立在原地。在梁思成教授的揭秘之后,许多专家与学者还有游客便慕名而来,研究与参观,真武阁一时间能与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齐名。

结语

真武阁的设计之精巧,结合了科学与哲学,体现了在古代时期中国劳动人民所拥有的智慧,作为后人的我们应当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

参考资料:《水调歌头·丁亥秋日风雨大作读曲阜志怀鲁班》《道德经》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be498e4ad5b2225576d9e9e4848d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