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着一根木棍杀进了皇宫,竟引发了一桩明末千古奇案

2023-06-21   奇趣谈史

原标题:他提着一根木棍杀进了皇宫,竟引发了一桩明末千古奇案

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

撰文:乔西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01.

公元1615年,即大明万历四十三年。这一年的五月初四,也就是端午佳节的前一天,代表着帝国最高权威的皇宫发生了一件极为离奇的事。

据太子向皇帝的奏报,当日傍晚,有一名陌生男子,手持一根枣木棍,神不知鬼不觉地闯进了太子的居所——慈庆宫。该男子甚是嚣张,逢人便打,先是打伤了守门的太监,后又闯入前殿,企图更进一步,袭击太子。幸亏此时内侍韩本用等人闻讯赶到,才使太子逃过一劫。万历皇帝在知悉了事件的大体情况后,命令巡视皇城御史刘廷元审理此案。根据刘廷元的调查,该男子名为张差,蓟州人。刘廷元还进一步补充,说此人说话颠三倒四,一副疯癫之相,但仔细观察其相貌,又透出一股奸猾之气。刘御史的结论模棱两可,于是此案便交由刑部办理。

刑部接到案件后,郎中胡士相等人决定共同审问张差。在他们的努力下,案情似乎有了眉目。他们向万历皇帝奏报,说张差不过是一介布衣,他闯进慈庆宫的原因乃是自家的柴草被人故意烧掉,愤怒之下,便决心来京城告状。在去往京城的路上,张差偶遇了两个陌生男人,他们送给了张差一根枣木棍,说是此物可以代替讼状,拿着便可以申冤。张差就这样迷迷糊糊地闯进了皇宫,来到了太子的居所,然后又稀里糊涂地打伤了人。这样的动机看起来非常牵强,于是主审官员得出了和刘廷元相似的结论,那就是张差此人,大概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疯子。

如果案件审理按照这样的形势进展下去,那么此案便可顺利宣告结束,依据大明的法律,张差应当立刻处决。然而慈庆宫中的事早已传得人尽皆知,胡士相等人的结论让朝中很多大臣不能接受。饱读诗书,久经宦海的他们绝不相信事情的真相如此简单,在张差的身后,一定还存在一位筹划全局的主谋。而主谋的真正身份,好像也不难得出。众所周知,当今圣上宠爱郑贵妃,因而爱屋及乌,偏爱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福王,而对皇长子常洛漠不关心。只是迫于朝臣们施加的压力,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把常洛扶上了储君的位置。如今太子遇袭,这一切自然不能称之为巧合,郑贵妃和她的家族必定逃脱不了干系。

此事让郑贵妃颇为惊慌,让万历皇帝也大感头痛。因为不少官员认为,之前审理张差的所有官员,很有可能是揣摩到了皇帝的某种心理,所以坚称张差是个疯子。因此,在外界看来,这些人极有可能是受到了郑氏一族的嘱托,才意图大事化小,将一件筹划已久的刺杀解释成疯子张差的个人行为。为了揭开事情的真相,刑部主事王之采决定再次提审张差。他警告张差,如果不说出事情的真相,就拒绝向他提供饭食,让他活活饿死。张差经过了几轮审讯,此时心理防线已在崩溃的边缘,又饥又饿的他看着摆在面前的饭菜,终于抵挡不住,向王之采交待了一切。

#02.

据张差的供词,他小名叫张五儿,平时靠砍柴与打猎为生。同乡的马三舅和李外父,曾把他介绍给一个不知姓名的太监。太监找他办一件事,并许诺在事成之后给他几亩地。在该太监的帮助下,张差来到了京城内的一所大宅,在宅子里又遇到了另一位太监,此人吩咐他闯进皇宫,看见人就打,打死了人,他们自会去营救他。王之采欣喜若狂,看来案情即将水落石出。他找来刑部侍郎张问达,让他帮忙呈奏。万历皇帝接到奏报,感到十分棘手,为了避免节外生枝,他又用起了自己一贯的套路,将奏书留中不发。然而王之采早已将自己的最新成果到处宣扬,搞得满朝尽知,大臣们纷纷要求进一步审理此案。迫于舆论的压力,万历只好同意继续审理。

事件发生的十七天后,刑部会集了所属十三个司的官员举行了一次会审。此次会审所得出的结论较王之采审出的结果更为详细,张差不仅交待了马三舅和李外父的真实姓名,还指出了第一个太监名为庞保,第二个太监名为刘成,他们告诉张差,只要他进入皇宫打死太子,便从此吃喝不愁。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因为这庞保和刘成正是郑贵妃的贴身太监!如此一来,一切便真相大白,举国上下,纷纷要求严惩主谋,绝对不能姑息。郑贵妃看到形势不妙,便哭哭啼啼去求皇帝,希望皇帝能够主持公道,还她一个清白。万历帝看到群情激愤,心知此事只有太子出面才可解决,就让郑贵妃去求见太子。

郑贵妃知道事态严峻,赶忙去求太子。太子对此事的反应,从史书的记载上看,似乎是倾向于大事化小。他找来自己的内侍,命他替自己草拟一份令旨,表明真凶已经拿获,群臣大可不必借题发挥,节外生枝。但太子的发声收效甚微,万历意识到此刻必须自己亲自出面才能彻底解决。于是,已经二十五年不见朝臣的万历皇帝为了平息此事,破例召集群臣,在慈宁宫上演了一场政治秀。他找来了皇太子和自己的三个皇孙,让太子站在自己右侧,让皇孙们在左侧站成一排。老谋深算的皇帝决定先发制人,他大声斥责群臣有意离间他们父子,然后又拉着太子的手向群臣表示,太子仁孝,是他心爱之子,如今皇孙们都已长成,如果自己有更换太子之意,早就动手,何必等到今日?况且福王已经去了封地,离京城千里之遥,没有宣召,又岂能前来京城?最后,皇帝又让太子表达他的看法。

太子对皇帝的想法心知肚明,他断言张差就是一个疯子,然后又责怪群臣节外生枝,离间他们父子,让自己陷入不孝的尴尬境地。皇帝对太子的发言非常满意,于是此案便宣告审理结束。次日,张差便被押赴刑场,处以死刑。而庞保和刘成在张差已死的情况下,坚称自己与此案无关,死无对证,他们料想自己能逃过一劫。然而万历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害怕又生枝节,便让人将这两个心存侥幸的太监秘密处决。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案中那些以王之采为代表的坚持调查真相的官员,在日后,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贬谪。

#03.

此案便为明末三大案之一的“梃击案”,最终的结果以张差被处死,草草结案而告终。从表面来看,本案的真相大概是郑贵妃对太子怀恨在心,于是吩咐自己的手下去找人刺杀太子。事情败露后,万历皇帝出于对郑贵妃的偏爱,一心想要蒙混过关,于是百般包庇,甚至亲自出马,最终才了结了这场风波。

但是细究起来,本案尚存许多疑点。如果真相真如朝臣所言,是郑贵妃在幕后主使,那就有很多不合常理之处。试问郑贵妃如果真想刺杀太子,为何不找一个武艺高强之人,却非要找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刁民张差,让他独自一人,拎着一根枣木棍就去慈庆宫刺杀太子。以正常人的思维来看,这种近乎儿戏的谋划百分百会遭遇失败,最终事实也果真如此。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郑贵妃极其单纯,甚至单纯到了愚蠢的地步,才会想出如此搞笑的方式去刺杀太子。如此一来,与万历皇帝恩爱多年,伉俪情深的郑贵妃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蠢人。可这样一看,似乎又有些不合情理。试问一个蠢人如何能得到皇帝几十年的宠爱?难道仅仅是凭借出众的相貌?可是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几十年的岁月过去,纵使郑贵妃当年有倾国之貌,此刻也抵挡不住时间的侵袭。如果她得到的宠爱只是靠着美丽的容貌,那她与皇帝的爱情绝不可能持续数十年之久。

况且深宫之中,同样是波涛汹涌,步步惊心。郑贵妃能够在暗流涌动的后宫之中坐稳皇贵妃的位子,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同样,万历作为一个极其聪明的皇帝,他一生的挚爱想必是一个能与他心灵相通,在精神世界可以给他带来极大安慰的女人。如果郑贵妃空有外表,肯定无法与皇帝在精神世界中产生共鸣。所以,宠冠后宫长达三十八年之久的郑贵妃如果在谋划刺杀太子时,只想出了这样一个荒唐的法子,这种结论,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当然,与郑贵妃是幕后主谋截然相反的一种主张也被后人所提出。有些人持这样一种观点,他们认为整个事件其实是太子本人一手谋划上演的一出“苦肉计”,为的就是稳固自己的地位,让郑氏家族和福王彻底丧失翻盘的可能。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毕竟缺乏史料的佐证,而且也有不少漏洞。比如太子又怎能保证案件审理过程中不会走漏风声?这样一个富有心机的形象也很难让人把他,和那个在几年后登基不久即在“红丸案”中丧命的泰昌帝联系起来。

最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种观点是,整个案件郑贵妃也许并不知情,但她或许经常发泄对太子不满的情绪,而手下们为了讨好主子,也为了日后的飞黄腾达,才出此下策,或真的意图刺杀,或只是出于警告,便安排张差闯进慈庆宫。可惜事件发生距今已过去太久,史书记载也众说纷纭,关于此案的真相,注定要尘封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所能清楚的是,此案与后续的“红丸案”和“移宫案”一起,在朝廷上掀开了党争的大幕。各种党派以这三案为由头,互相攻击,争论不休,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甚至在南明时期还会掀起波澜,而大明王朝也在这种旷日持久的党争中日薄西山。

更让人觉得巧合的是,就在“梃击案”发生的第二年,也即公元1616年,一个女真部落的酋长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女真各部的大业。在这一年,他建国称汗,年号天命,他名为努尔哈赤,在日后会得到一个“清太祖”的庙号,而他曾经的身份是大明建州左卫都指挥使。

参考资料:

温功义《三案始末》;

孟森《明史讲义》。

推荐阅读:

朱棣为什么立大瘸子朱高炽为太子,而不立横戈跃马的朱高煦

史上最荒唐的一次起义,几十个农民攻打皇宫,只因做了一个梦

将燕王逼入绝境的一代名将,最后竟落得割肉炸骨的下场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