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界“最牛”的一家人,他们的字占据了半部“书法史”
在1600年前的临沂地区,有一位伟大的父亲,教导出7个“书法天才”,组成书法界“最牛”的一家人,甚至他们的字是书法展现艺术性的起源,后世的欧阳询、张旭、颜真卿、米芾、董其昌等人书坛“巨匠”,都遵循模仿他们的笔法和格调,至今仍处于“顶流”位置,可谓占据了半部“书法史”。
这就是“书圣”王羲之和他的7个儿子,王羲之自然不用说,其字秀逸洒脱、萧散清丽,想必大家经常在网络上看见,已经见怪不怪,今天我们就详细谈谈他7个儿子的书法。
长子王玄之,王羲之“最神秘”的儿子,永和九年,跟随父亲一同主持“兰亭集会”,在与何氏结婚不久后,便撒手人寰,所以典籍中记载极少,唯知晓他擅长草书跟隶书。
次子王凝之,黄伯思在《东观徐论》曾说:“凝之得其韵”,其传世的《八月帖》平和典雅,笔画洒脱自如、严谨跳宕,气韵潇洒儒雅,深得魏晋雅士的神韵,而神韵是学书法的难点,因此有人说他才是王羲之的“继承人”,当然也遭到反对,称其一生成就不高,就娶了“才女”谢道韫才出名。
三子王焕之,最擅草书,《东观徐论》说:“焕之得其貌”,意思是说其字达到“形似”的阶段,及结字、笔画的方圆、长短等,能做到惟妙惟肖,例如他的《二嫂帖》,乍一看好似王羲之亲笔所写。
四子王肃之,字幼恭,曾任中书郎、骠骑咨议,同大哥一样是个“小透明”,历史记载十分稀少,目前没有法帖传世,只有参加“兰亭集会”创作的诗句,如今被世人诵读。
五子王徽之,据说是书法水平最高的一个,《东观徐论》记载:“徽之得其势”,从他的行楷作品《新月帖》看,其字挥洒自如、意态生动,具有王羲之流畅多变的笔势,点画妍美飘逸,尽显唯美之风,如今还有一幅《承嫂病不减帖》传世。
六子王操之,与其他哥哥一样擅长草隶,也是一个“小透明”,只有《东观徐论》记载过:“操之得其体”,意思是其字的外形框架,与“书圣”相似,可惜如今没有作品传世,大家只能想象一下了。
小儿子王献之,黄伯思说:“献之得其源”,其字遒逸典雅,得魏晋婉转遒媚之姿,但不会墨守成规,追求外拓奔逸之美,独创“一笔书”,曾被谢安评价“小者最胜”,书法地位与父亲并肩,世称“二王”,目前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作品传世。
俗话说的好:“龙生九子,各个不同”,这7个儿子的书法花样百出、不分伯仲,在书坛中引起争论,大部分学者认为小儿子王献之,继承父亲“衣钵”,深得魏晋的灵动潇洒、骨肉停匀之美。
在草书迅疾奔逸的创造性上,甚至能超越其父,不过有人反驳说王献之得筋骨上,缺乏几分刚健之力,没有父亲的沉着凝炼感,不配与父亲为伍,同时也有人支持王焕之,称其最得体势和形态,还有王凝之最得神韵之美,远超王献之。
您对王羲之7个儿子的书法有何见解,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