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始皇嬴政首称皇帝,到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总共是两千一百三十二年,期间大大小小的皇帝足有四百多个。每一个皇帝都有不同的特点,有的是南征北战,十分擅长军事;有的是舞文弄墨,文化造诣很高;也有的是不学无术,昏庸到了一定程度。如果问哪一个皇帝是最能打的,或许很难有一个答案,因为指挥一场战争所涉及因素很多,并不能在不同的层面上作比较。但如果要说哪一位皇帝个人功夫最高,对武术功夫最有研究,那就比较好说了,毕竟他所创的武学至今还被少林寺视若珍宝,他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字元朗,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熏陶,年轻时就在军事以及武术方面小有建树。他的一生十分精彩,从出生时就带有很浓重的传奇色彩。他有一个小名叫做“香孩儿”,就和他出生时天降异象有关。传说他出生时满屋红光,并且还有馥郁的奇香弥漫,过了一晚都没有散去。刚出生他的身上就有金色的痕迹,三天也没有消失。
赵匡胤并没有早早就投身军队,而是四处游历。直到后汉初年(749)他遇到了一个善于看相的老和尚,虽然当时赵匡胤在长期奔波中已是风尘仆仆、蓬头垢面,但是这位老和尚一见到他就说“点检做天子,已是定数。”但赵匡胤却没有放在心上,他在老和尚这住了一段日子,并听从了老和尚的劝导,决定北上参军。临行前老和尚又送了他十六个字“遇郭乃安,历周始显,两日重光,囊木应谶”。
果然,一年后的乾祐元年(948)赵匡胤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之后又受到其养子,也就是后周的开国皇帝柴荣的重用,一路青云直上。他因出众的军事能力,四处征伐战功赫赫。显德元年(954)高平之战,他振臂高呼鼓舞士气,细心谋划排兵布阵,最终大败北汉军队并一举攻占其都城太原。显德三年(956),面对南唐号称十五万的军队镇定自若,最终策马直冲敌军阵营,乱军中直取敌将首级。仅仅一年后,又渡江直接攻破南唐军寨,逼得南唐不得不割地求和。
他的统御能力可以说当世无双,而且文武双全,智谋方面也绝不是短板,为人也十分诚恳有极高的人格魅力。所以最终经过一番审时度势,细致谋划,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就一番帝王伟业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可能会有人不以为然,开国皇帝都很能打仗,不然江山哪来的?怎么就仅仅凭这些能断定赵匡胤武功高强?确实,开国皇帝都是能打仗的,但是并不是每个能打仗的皇帝都有武学传世。赵匡胤还有一套名为“太祖长拳”的拳法传世。
太祖长拳,相传是赵匡胤在军营中训练士卒而形成的一套成体系的拳法,并且这套拳法还综合了士卒在战场上真刀真枪拼杀的格斗经验,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三十二势长拳。后来赵匡胤登基不再亲自训练,但士卒们觉得此拳珍贵非常,于是命名为为“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不光是宋朝,这套拳法在明朝之时也是大放异彩。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在其著作《纪效新书》写到:“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又有六步拳、猴拳,各势各异,而实大同小异。”
同样,明代的武术家程冲斗在其《少林棍法阐宗》中也说:“古人制艺必立意,吾人资性各有所长,岂可尽废。惟杨家枪、太祖长拳……乃五家不传。苟能习练精熟,得其心印,余可敝帚弃之矣。”可见,太祖长拳确实是享有很高的地位。
甚至到了现在,少林寺也对太祖长拳十分重视,公开承认太祖长拳是少林武功最大的别枝,这是太祖长拳在中国武术界地位崇高的体现。
据《少林拳谱》记载,大宋初年,少林寺住持福居禅师为振兴少林拳法,曾邀请当时天下有名的十八家家武林高手入寺相互切磋,太祖长拳便是其中之一。这次盛会结束后,福居禅师便综合诸家了之长汇编成今日我们看到的《少林拳谱》,这也是少林拳法的起源。
太祖长拳不仅仅是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戚家拳、太极拳、洪洞通背缠拳等拳种都受到了它的影响,因此,太祖长拳又有“百拳之母”的称谓。今天除了少林,还有很多武学世家仍然有着自己太祖长拳的传承。
到了今天,武术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以实战为主,更多是作为一门强身健体的艺术而存在。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也很难想象这一套太祖长拳是如何在战场中虎虎生风的。但这已经足以让我们了解到宋太祖赵匡胤的武艺高强,窥见他传奇人生中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