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多次北伐,就是为了落实当初《隆中对》的战略方针。可惜缺少了荆州最重要的一环,所以每次北伐都被迫撤军。但是诸葛亮从来没有放弃过,因为只要他赢了,就能让蜀陇连成一片。这样既可以扩大地盘,又能建成战略基地。可以进攻,又可以防守,就有了很大的回旋余地。
图1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见到马超的时候,蜀国会这么想要得到他的原因。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马超成了他们的人。到时候北伐的时候夺取凉州,就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了。可惜事情没有按照他们预想的发展,才刚刚夺得汉中没多久,荆州就丢掉了。在诸葛亮当初的计划里,荆州非常的重要。所以刘备当时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就是想要拿回荆州,顺便帮关羽报仇。却没想到打了败仗,最后还病死在了白帝城。
马超更是在刘备讨伐东吴之前就因为某些原因病逝了,真的是连天都不帮助蜀国啊。诸葛亮稳定了后方以后,认为荆州暂时已经没有办法夺回来了。就把目标瞄向了北方,却没料到六次出征都因为各种原因无奈撤军。虽然他北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蜀国的损失也还是不小,更何况蜀国各方面其实都远远弱于魏国。就在诸葛亮病死以后,作为继承了诸葛亮遗愿的姜维扛起了北伐的大旗。
图2
西川的地势险峻,容易防守,难以进攻。其实只需要死死的防守住,消耗掉魏国的大军,就不至于过早的被消灭。而以进攻代替防守,带着大军北伐,以汉中作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这个战略是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就定下来的,姜维只是在执行他的策略罢了。
可惜的是诸葛亮死去以后,蜀国的人才仿佛都消失了。朝政也渐渐被奸臣所把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后主刘禅宠爱的宦官黄皓。特别是在董允去世了以后,朝中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压制他了。姜维曾经想过要除去他,但是被刘禅给拦住了。黄皓也因为这个原因记恨姜维,总是想要夺取他的兵权,然后害死他。姜维知道自己拿他没有办法,所以更加不敢放弃兵权,而想要保住兵权的唯一办法就是带兵出去打仗。
图3
在小说中姜维曾经九次北伐,但每一次北伐都没有见到任何效果,反而弄的百姓困扰士兵疲惫。于是他也不敢在对外用兵了,只好回来加强汉中的防御。总的来说还是胜利的次数更多,军队的损耗也是魏国损耗的多蜀国要损耗的少。而且姜维北伐的起点,已经比当初诸葛亮那时要推得更远一些了。
图4
正因为姜维多次击退魏军,使得魏国的大军一直被卡秦岭里那一块。但是就像当初诸葛亮北伐一样,魏国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再加上他们政策好,所以恢复的很快。所以这样的损耗对魏国来说根本没有什么,甚至可以说得上是普通的边界日常冲突而已。但是对蜀国就不一样了,蜀国的人口本来就要少很多。再加上常年的征战,使得那里的人民非常渴望安定。
历史上很多人对姜维的北伐都是批评居多,常年征战,耗损了太多的国力。在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廖化就劝姜维休整军队。
确实如此,诸葛亮那样的才能,多次北伐都失败了。姜维想要凭他自己的能力北伐,也只不过是白白损耗国力罢了。最终在钟会和邓艾的联手打击下,蜀国就那样灭亡了。如果算起三国的悲剧人物,姜维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死之前还想着能翻盘,结果他坑掉了钟会和邓艾,但是还是不能拯救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