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一个高三生聊了下选专业问题,稍微总结了一下:
看了很多案例,自己也是过来人,犹豫不决都是由于考虑的因素太多:是否好就业,是否感兴趣,是否好毕业,是否有前景等等。
但尴尬的是,纳入的因素越多,冲突的地方就越多,就越加犹豫不决。
这时候应该回归第一性原理:
把问题回归本质,去掉不重要的因素,只留下核心因素,决策就变得很简单。
比如,工作很受气,你在考虑是否离职?
回归本质,你工作是为了受领导气吗?
既然不是,做好准备就赶紧撤了,硬拖着只是打着等待机会的借口在逃避问题。
比如,某专业A,就业好,是否考虑?
回归本质,你读大学主要是为了不失业吗?
如果不是,那答案不是很明显吗?
这个我得重点说一下,其实好就业可以拆分:
是毕业时好就业,还是一辈子好就业?
绝大部分人认为的好就业都是个傻傻的想法,你所以为的好就业,不外乎是“毕业那两年”为前提罢了,你一辈子只有毕业那两年吗?
谁也没法保证大学那四年,毕业那两年,你是不是还有那个兴趣了,这不过是你用静态的视角,来看待动态的将来罢了。
所以你看,“好就业”这个因素只是你自己给自己加的障碍,用它来掩饰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但实际上却没什么卵用,反而背负着对未来更大的风险。
以绝大多数毕业生阅历之浅,远远没法预测未来,只能默默地把“毕业那会”包装成未来的统称。
你当下以为的高瞻远瞩,放到以后看来就是一个笑话,仿佛在嘲讽着什么。
既然如此,你又怎知哪个专业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没有办法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最好的通用性方法是:在不排斥,略带兴趣的前提下,选一个辅助性/工具型的专业。
让我来重选,只会选心理学,文学,外语,法律等等带有工具性质,辅助性质的,即使不能成为主业,也能赋值一辈子,为工作和生活带来额外的增值,还可以给你带来副业的可能,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这专业没白读了。
用第一性原理,忍痛剔除掉次重要因素,保留下核心因素,你发现答案就那么一两个,没什么复杂的,难处就是下决定的勇气。
如果你想实现利益最大化,就不该考虑毕业那会狭隘的未来,而是着眼于一辈子的将来,哪个能受益一生?
尤其是在现在盛行的互联网+知识大爆炸年代,跨领域吃饭也是家常便饭,专业在普遍贬值,工具型专业只会越来越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