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佛罗里达海边别墅,美国富商彼得挽着一位长相酷似梅艳芳的中国女人,骄傲地向来宾介绍:我娶了中国电影女明星。
这个女人身材高挑、长相明艳、皮肤略黑……当然,她不是梅艳芳。
听丈夫如此说,女人马上用英语解释自己谈不上是明星,只是演员。
彼得未搭理她的“谦逊”,继续夸夸其谈:我的岳丈是“赤脚医生”。女人严肃地纠正道:
“我的父亲是军医!”
结婚晚宴上,新郎新娘并不默契的配合,似乎昭示着婚姻的结局——1年后,二人离婚。
表面原因是彼得的出轨,实际上却源于文化不同:彼得认为无需对妻子父母负任何责任;妻子的配角地位与微薄收入对他毫无用处;还有,他受不了这女人处处“较真”,与自己对抗!
彼得提出离婚,女人想也没想就答应了:“无所谓!”
这是她婚姻的第二次“失败”,她叫李勤勤。
32年后,这位当年明艳、青甜的女人,在《亲爱的小孩》里饰演了方一诺的“前婆婆”高彩屏。
“我不能就这么卷着铺盖卷儿、灰头土脸地走了,我不走!”
这个角色有点像年轻时候的她:
不错,年轻的李勤勤还真的阅历不浅。
她是家境优越的“北京大妞”,父母都是老革命,对她管教颇严。
少年时代,李勤勤曾被选到北京工人体育馆少年体校打排球,与郎平一个班。后来郎平进入国家队,她被淘汰。
常年的训练耽误了学习,李勤勤高考失误,于是父亲发动关系给她安排了个工作——到医院挂号。
李勤勤成了医院最漂亮的挂号员。据说一些小伙子为了多瞅她一眼反复排队……医院里闲言四起。
李勤勤的性格天生有点桀骜,本就不服父亲的安排,正好以此为由辞了工作。
辞掉工作干什么呢?李勤勤没想好。
但她听说宣武饭店正面试电影,她碰运气地去了片场,没想到,真的考上了。
这一考,她就成为中美第一部合作电影《北京故事》的女主!
这是多么幸运!李勤勤觉得自己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拍完电影,她开始疯狂地“飞”起来:跑到北外进修英语、到北影进修班学习表演、四处找圈里前辈拜师学艺,不惜给父母介绍的相亲对象“放鸽子”。
如果说,首次演电影李勤勤靠的是运气,那么4年后,她考入李少红的剧组,完全靠迅速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剧组里,他与影坛炙手可热的新星贾宏声搭档《银蛇谋杀案》,她饰演因妹妹被绑架、死亡而疯掉的乔美仑……这是个配角,但李勤勤演得还算出彩。
次年,她或因长相酷似梅艳芳被注意到,出演了传记电影《川岛芳子》(饰婉容),再次赢得圈内喝彩——一个影坛“新秀”诞生了。
1987年,“出国潮”来了。圈里很多著名女影星龚雪、张瑜、洪学敏、陈冲赴美留学、镀金。
李勤勤的心又不安分起来,她想先去日本再去美国。
这仍是一场疯狂的逐梦之旅。
首先,当年的出国潮只有20%的女星实现了“变身国际影星”的初衷,80%的人不但未镀上金,还失去了在国内发展的大好时机。
其次,当时出国的女星多数是“影后”级别的女星,比如张瑜。
还有一点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这些“出国影后”们多数是绝色美人,而李勤勤和她们相比,只能说是“有几分姿色”。
李勤勤此前在国内过着优游卒岁的生活,被一群高干子弟、父母的宠溺包围着。
到了日本就不一样了,只能干服务员、前台,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工资勉强支付日常开销,一旦失业就要饿两天……但既然违拗父母意愿来到这,就决不能要家里的钱。
就在她苦苦支撑之际,邂逅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日本《朝日新闻》记者、第三世界评论家山根。
山根曾受过中国人的恩惠,亲切和思乡让二人的心迅速靠近,40岁的山根抓紧时机展开追求攻势,让李勤勤决定嫁给他。
当过军医的父亲当然反对,他扬言要打断李勤勤的腿。可李勤勤终究顶着压力成为人妇,并且生了孩子。
可轰轰烈烈地开始,并未带来圆满结局。
生娃后的李勤勤就意识到,山根需要的,是一个家庭主妇,他不希望李勤勤出去工。
二人两地分居、聚少离多,即使是中国传统节日 ,山根也多次缺席……
李勤勤又起了叛逆之心,刚好此时接到赵宝刚邀请,与宋佳、许晴合作出演《皇城根儿》。
而恰好这个角色就是一个被养在家里的“全职太太”,太符合她的生活体验了,她欣然应允。
《皇城根儿》不出意料地大火了,李勤勤也跟着小火了一把。
却没料到惹来山根的不满,拍完戏,李勤勤飞去日本找山根庆祝,但山根却故意飞去了香港。
感觉爱已不再,又不甘心当家庭主妇,李勤勤提出离婚。
答应彼得的求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彼得支持李勤勤的事业——
她不仅可以随时飞回国拍戏,而且还能从彼得那里得到经济支持——新婚不久,彼得就给李勤勤买了辆跑车,让她开车到剧组。
不过时间一长,李勤勤发现彼得和山根是两个极端:
这个美国男人无需她相夫教子,却也不是真心热爱艺术,只是希望从她那里拿到中国娱乐圈的人脉资源,好做生意。
彼得见李勤勤出道就代替了陈冲,想当然地认为,假以时日,她一定会大红大紫。
可《皇城根儿》后李勤勤竟没心没肺地演起了配角!
为什么?只因李勤勤对演戏是真的热爱,也是实事求是。
拍《北京故事》时,她曾初生牛犊不怕虎,后来到专业院校进修后才认识到差距。此时演戏,她就是为了学习!只要能让她演戏,她就打心眼儿里感激。
这样的初心和发展战略,让李勤勤的演技日益扎实,可角色却固定在配角上……这就让彼得十分不满。
彼得让李勤勤邀请中国导演到家中做客,但中国人讲究“先识人再谈利”“水到渠成”,不习惯第一次见面就谈利益……也被彼得理解为“妻子的力度不够”。
尤其是当客人半开玩笑地指着沙拉和意大利面说:“晚餐光吃这些,也吃不饱啊!”
李勤勤哈哈笑着心无城府地直译给丈夫,彼得几乎是勃然变色。
甚至到最后,彼得已掩饰不住对李勤勤“无用”的的鄙夷,她说:
“你拍一部电影能赚多少钱?还没有我一个星期多吧?”
曾经的山根要的是家庭主妇,彼得要的却是一个“交际花”……李勤勤在他们眼里始终“尊卑有别”。
彼得开始带着其它明星参加晚宴、和情人约会,且见到李勤勤面无愧色,好像在说:
“看吧!你做不到的,我用钱可以买到。”
李勤勤没哭没闹,既然三观不合,那就离婚吧!
人们特别《亲爱的小孩》里的“高彩屏”,是因为这个婆婆演得真——她虽是“底层母亲”,没文化、活得不精致、不靠谱(一诺母亲因此瞧不上高彩屏),但善良、达观、懂得尊重别人、从不抱怨。
李勤勤也是这样,两次婚姻失败没令她心生怨怼,每次谈及过往,她总是记得对方的好、反思己过。
她牢牢记得那次关于“吃不饱”的翻译让彼得不适,她也记得山根对中国人的尊重。
时光无法倒流,爱侣无法重修,她却可以在经历中更清晰地认知自己——她就是一个不那么高雅、无法改掉自己直来直去毛病的人,但她就要活得“真”!
获得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最佳女配角奖时,她说“当时高兴的恨不得把鞋脱了,扔到天上!”
拍完《笑傲江湖》的“定逸师太”,接受采访她没有像别人那样“神吹”,而是真实说出家人的看法:
“我儿子不看,说不好看。我妈认为还行。”
对了,还要提一句,李勤勤后来去法国进修时,又邂逅了一次恋爱。
可当李勤勤出演完“定逸”后,对方拒绝和“尼姑”一起逛街,李勤勤因此选择分手。
从三段感情走出来的李勤勤,不再迷恋爱情开始认真拍戏。
她想起十八九岁时离开医院前的一段经历——
一天,李勤勤跟一个挂号的大爷发生争执,看着李勤勤撂脸子,大爷语重心长地说:
“姑娘,你多大了?看你挺年轻,你要是不愿意干这事,没必要在这浪费时间。但你如果爱干,就要干一行爱一行。”
大爷的话让李勤勤醍醐灌顶!她对自己说:
“是的,我不能在这浪费生命了,我要做我自己喜欢的事!”
眼下也是一样,她领悟到爱情并不是人生的全部,生命的激情也不能寄托在男人身上。只有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于是,她继续演“对剧不重要,但对她很重要”的配角;
她继续大大咧咧、直来直往:在电梯里遇到抽烟的人,她会认真出言制止;干女儿的婚礼上,她打包食物带走;
她养了一堆流浪猫狗,都不好看,但她不嫌弃它们,吃同食、宿同住,给这些生灵最大的呵护和尊重。
拍戏时,盒饭凉了,别的演员扔了,她用热水泡一下接着吃“这就扔了?这不一样吃嘛”。
随着年龄增长,她的配角角色,从“俗女人”变成了“俗老太太”,但她不嫌弃,反而经常在剧中力捧年轻的“新星”。
她完全没有偶像包袱,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她,过得极其鲜活、真实!
演艺圈里曾流行八个字的“勤勤语录”:邻居甲乙、盒饭就行。
这是李勤勤向导演推荐自己的经典语录:不论角色大小我都演,不管报酬多少我都演!角色合适就行。
一些演员在行业里坚持不下去,或因没戏拍否定自己时,都会想到李勤勤——想到这个“出道即巅峰”的演员,是如何以“万年绿叶”“婆婆专业户”的身份坚持“飘”在剧组的……
因为李勤勤敬业,圈里有几个导演只要写剧本都会给李勤勤留个角色,因为她所求不多,却演得实在出彩!
从世俗的角度讲,李勤勤可能算是个失败的女人。
于是有些文章只写李勤勤如何“三嫁外国人”,如何到了老年没有归宿,吃糠咽菜……
可如果跳出世俗,李勤勤是按自己的意愿活了大半生:她拥有丰富的人生体验,也拥有大多数女人没有的洒脱笑容。
她的儿子孝顺帅气、年近60有接不完的片约、愿意和她玩的朋友一大把……
这个表面上有点粗俗有点疯的女人,虽然没赢在“成功”,却可能赢在“活得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