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遗嘱中留下一项要求杀掉后代的情节,听起来匪夷所思,可却是历史中的一段不可思议的真实故事。公元669年,年逾七旬的李勣,临终之际不仅安排了后事,更托付弟弟李弼一个匪夷所思的任务:清除家族中一些败坏名声的后人。这种留下杀后代的奇特遗嘱令人匪夷所思,但事实却昭示着史实的荒诞。李勣一脉后人的不端行径最终导致了整个家族的祸事。
或许大多数人会认为李勣这番遗嘱是痴呆老人的无谓言语,但意想不到的是,李勣后人中竟然出现了叛贼,给家族带来了难以挽回的祸端。李勣这个名字可能不为世人所熟知,但若提到“徐茂公”,许多人定会耳熟能详。在文学作品中,历朝历代常有“智多星”般的人物,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水浒传》中的吴用,而在《说唐》中,就有了徐茂公这个人物设定。而这位徐茂公的历史原型正是李勣。
不过,早年的李勣并非出身贫寒,家境富裕,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然而,隋朝的混乱让他选择了落草为寇,加入了当时蓬勃发展的瓦岗军。尽管家境优越,他却以“仗义疏财”的行事风格,吸引了不少追随者。随着军事活动的参与,李勣逐渐成为瓦岗军中的重要人物。然而,历史的车轮转动,瓦岗军的兴衰转变让李勣再次面临抉择。
李勣的眼光敏锐,他果断地选择投靠了李唐政权,带领着李密留下的大片地盘归顺。他在战场上取得卓越战绩,成为唐太宗一众功臣之一。在政治上,他担任要职,参与国家政务,备受唐高宗信任。即便政坛风云变幻,李勣始终屹立不倒,一直备受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信赖和尊重。然而,尽管李勣生前名望如日中天,却在临终前对家族的担忧并未消散。
李勣之所以留下遗嘱,要求清除败坏家声的后人,最终也许是出于对家族兴衰的忧虑。他的孙子徐敬业继承了家族的爵位和基业,然而,在武则天篡位之时,徐敬业选择了反叛。他的行动虽号召众多,却暴露了其格局的狭窄和不足。由于失策和军事上的败绩,徐敬业最终身死,引祸及家族,导致李勣等先祖的名誉尽毁,甚至连皇族赐姓也被收回。这一切仿佛印证了李勣临终前的担忧和遗言。
历史上记载,李勣或许早已看出徐敬业有着叛逆之心。然而,无论李勣是否真的打算杀害孙子,他或许只是希望以此极端的方式敦促后辈走正道。然而,命运多变,李勣一脉终究因后人行径而陷入困境。
李勣这种对后代极端关注的方式与一般父母将所有财富一股脑传给后代的方式截然不同。或许,这也是一种警示,人生难以预料,后人的行为对家族的影响巨大,因此他想通过极端手段提醒后人走正路,可惜一切终究不尽如人意,李勣一脉遭受的厄运成为历史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