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这个位于美国东北部海岸的港口城市,一直是美利坚在大西洋沿岸的重要战略和经济要地。
自1773年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开始,这里便成为了美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它被誉为美国精神的发源地,也是全美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闻名世界的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就坐落于此。
但是,正如美国的发展始终在粉饰的繁荣之下隐藏着一层肮脏与丑陋一样,在波士顿暗棕色的街道之下,在这座美利坚"智慧之城"的香甜空气中,掩埋着一桩巨大的悲剧。
这个至今少为人知的"甜蜜暴击"事件,是发生在美国发展最为蓬勃的时期的一个悲伤插曲,也是日后十年经济大萧条的一个难以预料的前兆。
禁酒运动:压抑中激发出的法外自由
说起波士顿的这次意外事故,就不得不提到美国在1920年至1933年这十余年的时间里实施的"禁酒令"。
早在二十世纪初,受到女性运动的影响,为了保护更多女性免受醉酒丈夫的殴打,国家一直试图推行禁酒政策。
在1920年全国范围内的禁酒令正式推出之前,美国就已经有将近一半的州实行了禁酒的法令,导致整个美国都被划分为"湿的"与"干的"两部分。
禁酒政策是否推行,甚至一度成为了美国两党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终于,在1920年1月18日,美国宪法第18号修正案——禁酒法案(又称"伏尔斯泰得法案")正式生效。
从此,在美国境内制造、贩卖乃至运输任何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都将被视为违法。
除了医药用酒精之外,所有的酒类饮品都成为了非法物品,在美国境内乃至加拿大,被封锁了十余年之久。
禁酒令的初衷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这一做法从真正施行后的效果来看,绝对可以说得上"臭名昭著"。
酒类虽然被明令禁止,但这根本不可能阻止美国人想要喝酒的欲望,甚至大大激发了人们对酒类的需求。
因此,各种非法的地下酿酒作坊与地下酒吧,在执法机构的眼皮下面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就连许多联邦探员本人,都会在下班后寻找到一处相熟的地下酒吧,一解酒瘾。
对酒类庞大的需求,导致美国的黑市交易与走私贸易在地下开展得如火如荼,许多冒险参与了制酒、贩酒生意的年轻人都趁此机会大捞一笔,一跃成为巨富。
美国的著名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人公盖茨比先生,就是在禁酒时期利用走私酒类发的家。
到了禁酒令施行的后期,国家已经深刻意识到这条法令实际上为更多不法分子大开方便之门,根本没有起到禁酒的效果,两党再次因为"是否继续禁酒"而产生了政策分歧。
直到1932年,日后成为美国最著名的总统之一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将"开放禁酒"作为他未来的一大政策纲领,成功竞选为新一届美国总统,这出纷扰了美国十多年的禁酒闹剧才终于收场。
然而,禁酒令带给美国的影响,远远不止滋生了走私经济这么简单。整整一代人受到了禁酒运动的影响,让那个时期美国的文化与思想都深深打上了"禁酒"的烙印。
而仿佛是预知了美国日后的形势变化一般,敏锐的资本家们在禁酒令即将正式颁布之前的1919年,就纷纷开始大量酿造、囤积酒精。
有的是为了工业生产,有的则是为了日后囤积居奇,大捞一笔。这其中,位于波士顿的纯度蒸馏公司,就是因此而酿下了惨案。
事件经过:甜蜜暴击,蓬勃经济前夜的悲歌
1919年1月15日,距离禁酒令的正式颁布还有整整一年,波士顿此时虽然没有实施禁酒,但关于禁酒的宣传早已闹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
位于城市北部的纯度蒸馏公司,是一家专门制造朗姆酒和工业酒精的工厂,他们最主要的工业流程,就是从生产线上酿造出高纯度的酒液。
而最主要的酿造原料,就是糖,而且是甜度极高的浓稠蜜糖。也许是因为他们得知了国家即将禁酒的风声,也许是因为他们想在冬天过去之前再狠狠捞上一笔。
纯度蒸馏公司加紧了蜜糖的生产效率,紧急生产了一大批蜜糖,暂时储存在厂房外面的空地上。
这批蜜糖的产量,事后估算大概有850万升之多。由于体积太大,纯度蒸馏公司使用了一个在四年前建造出的巨型钢制水槽。
这个水槽高52英尺(15.9米),宽90英尺(27.4米),总共能够容纳250万加仑(950万升)的蜜糖,几乎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闷罐。
这个水槽从最初投入使用时就已经有人发现它并不太合理,由于体积过于巨大,所用的钢铁质量又达不到足够高的水平。
再加上整体设计根本没有完全考虑到压力变化问题,从一开始它就经常发生蜜糖渗出的现象。但是,一切为了利益的资本家们来不及想那么多。
他们把这个"蜜罐子"的表面涂上了一层棕色的油漆,与蜜糖的颜色类似,让糖浆渗出时不再容易被人发现。如此掩耳盗铃的做法,简直就是纵容了隐患的存在。
1月15日这天,人们还没从新年假期的余味中走出来,街道上行人很多,大多在悠闲地逛街聊天。
这天的天气非常好,阳光明媚,一向在冬季气温维持在零下十五度左右的波士顿,今天的气温竟然达到了零上五度。但是,悲剧也在这一片温暖中缓缓酝酿着。
由于突然升高的气温,蜜糖水槽内的糖分悄然发酵,槽内气压逐渐升高。随着水槽内外的气压差越来越大,本就出现了漏洞的钢制罐皮无法继续承受这股压力。
终于,随着一声剧烈的爆响,仿佛枪声划破这座城市冬日的宁静。轰鸣声突然迸发出来,装满蜜糖的钢罐碎裂纷飞,里面满满的糖蜜立刻像洪水一样奔涌出来。
路上的行人都吓呆了,很多人甚至忘记了逃跑,被原地冲垮。街边的店铺、停在路边的汽车和行人,都遭受了池鱼之殃。
焦棕色的糖蜜黏性极高,被冲击到的人们绝大多数都被寒冷天气下迅速冷却凝固的蜜糖粘在原地,动弹不得。
汹涌的蜜糖根本没有停下脚步,最高的"糖浪"已经达到八米,时速则达到了35公里,超过1.4万吨蜜糖就这样很快将整条以木质结构建筑为主的商业街摧垮。
经历了数十分钟,这场汹涌的爆炸才缓缓止歇下来,但被困在其中的人畜却难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逃生。
两三英尺厚的糖浆淹过街道,许多人和马都被困在其中,150人因此受伤。有21名不幸的路人则直接被淹死,当他们被打捞上来时,呼吸器官内全部都是被堵塞住的蜜糖,这其中还包括一名无辜的少女,场面令人悚然。
而几匹拉车的马,由于根本无法从"糖潭"中被拉上来,无奈之下只好将它们射杀。流出的糖浆太多太厚,根本无法轻易用水清洗,政府只好引海水反复冲洗街道。
但即使如此,清理工作还是经历了大约半年才结束。不过,在此之后的三十余年时间里,这座城市的街道地面上仍旧有着一层暗棕色的瘢痕。
而每年夏天,角落里总会有些许糖浆从地面渗出,让波士顿的空气中都带有一丝甜意。原本象征喜悦与幸福的味道,却成为了这座城市痛苦与罪恶的阴影。
反思与咆哮的十年:繁华泡影,丧钟为谁而鸣?
因为这场严重的生产事故,美国纯度蒸馏公司赔偿了三百多万美金,折合现在约五到十亿人民币。巨额的赔偿金或许能够弥补人们财产的损失,却永远无法带回那些不幸遇害的生命了。
如果从生产安全的角度来说,这次的"甜蜜暴击"事件确实是纯度蒸馏公司由于监管不力而导致的,其责任无可推卸。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件事未尝不是美国资本主义盲目发展的必然结果。1919年对于世界史而言,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年份。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迅速崛起,并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狂潮正在席卷全球,大机械化生产与流水线在每一个工业国家铺展开来,这场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带来了一种新的经济组织:财团。
以美国的汽车产业为代表的流水线生产,让财富进一步聚积,大公司兼并小公司,逐渐形成垄断,小公司为了生存,要么加大对工人的剥削,要么就只好将自己的心血卖给更大的企业。
因此,无论企业的规模大小,所有的资产阶级都在拼命地生产,甚至为此而罔顾安全隐患,一昧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种风气,正是从1919年前后开始的。
从1919年到1929年的美国,被称为"咆哮的十年"。在这十年里,美国的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高度。
人们所熟知的卓别林走来了,爵士乐奏响了,狐步舞、探戈和踢踏舞风靡了整个欧美,《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与《西线无战事》则是这一时代文学的代表作。
然而,在这一片锦绣灿烂中,资本主义的腐朽之处也逐渐显现。1929年,就在美国的经济发展到最为膨胀的时候,长达十年的经济大萧条就这样出现了。
生产力过剩带来的物质冗余和巨大的两极分化,导致市场的商品无人可卖,有需求的人却没钱可买。
而回望1919年,我们不难发现,原来一切的弊病与悲剧,早在十年之前,就已经有所预示了。
巧合的是,1919年,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年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将苏联变成了社会主义的新世界,也为苦难之中的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
如果说共产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那么也许在波士顿的爆炸声中,历史已经悄然转动了车轮。
文/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