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类的居住和大多动物一样,都是从洞穴开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才开始有了半地下的建筑物。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和建筑材料的限制,太行山中的古人类500年前依然穴居山崖,最新的崖居居然仅有92年。
河北井陉县的晋冀交界处有个小山村:岸底村,人数不过两位数。百度词条上几乎没有介绍。据说县志上记载明万历年间,是一位从山西娘子关躲避战乱逃难来的宋进忠开始建村的。
落脚之时便住在了悬崖底下的凹槽处,虽然躲避了雨雪 ,却躲避不了风寒,于是便劈石垒墙、锯木做窗,和泥起灶、生儿育女的繁衍至今。这个小村解放初期由山西的平定县划归了河北井陉南峪镇管辖。
岸底村远离国道,好在村村通工程为村民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山路不宽,虽然崎岖,却也平整,山上的落石随处可见,开车还是要非常小心。这里的地形说是山沟也好,说是峡谷也行,岸底村的所在之处算是比较开阔的一块。
村口有个小小的防疫执勤点,七旬老汉很是负责,只是耳朵不太好使,遇到事情只好喊附近的人帮助处理。当地人口音很重,尤其是老年人更是不好听懂,好在人极善良,一笑就都解决了。
今天的岸底村可能叫沟底村更合适。之所以叫岸底村,当年一定是河水涛涛,所以村名有了极其形象的描述。而这里稍微宽阔的地形也提供了一定的河滩地,有山有水,有林有田,自然是人类居住的风水之地。可以说,我们目前看到的自然界和百年之前有着极大的差别。就像当年背水一战的古战场,如今却河道干涸,滴水不见一样。
由于地壳变化、山石风化,两侧的峭壁上形成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凹槽,给当年的宋家人提供了挡风躲雨的自然条件。虽然后来的宋家人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有的建了窑洞,有的盖了瓦房,但是依然有人居住的崖居里。
崖居建在半山腰上,一路上去倒也不难。当年的河水已然不见,自然多了许多耕地。这栋1930年的“新房”是所有崖居中条件最好的,有院有墙、有门有窗,虽然不大,一应俱全,门口的薄田边上还有间厕所。墙上安有电表,门上还有LED灯,周边一看,还有些陶渊明的味道。
往上走是一条被茅草覆盖的极其狭窄的小路,有些地方先人们垫了石板,不仅陡峭而且湿滑,尤其要小心才是。迎面是一个破败的门框,右手边居然还有一个小小的佛龛,里面摆着一个断裂的土地爷。
这处崖居恐怕是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虽然坐南朝北,终年不见阳光,恐怕也是宋家先人们的无奈之举。从东到西约30多米长,所有的生活区都在靠山部分,临近悬崖是一条生活的通道,约一米来宽,大部分都建了不高的围墙,而有的地方受条件所限,连围墙也不能建。不过大门一关便成了自成一统的小山寨,无论恶人、野兽都不得而入了。
最东端是间房,里面约七八平米,有一盘土炕还有一件类似于大柜的家具。往里居然还有间山体自然形成的仓库,存放了许多陶器和柳编,有个大缸里还有半缸的粮食,好像是小米或是玉米糁,光线太暗,看不太清。
往西又是一件屋子,显然又小了许多,有一盘土炕以及一地的芦苇席子。毗邻的是间敞开的仓屋。其次的房间就越来越小甚至不能称作房间了。最西端放了许多农具,崖居上至少有三眼灶火用具。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个向下敞口的厕所,粪便直接就排到悬崖下边了。
水是人类生存的命脉,这个地方在过去恐怕取水不是问题,守着河边很容易就过上你挑水我浇园的田园生活。而今靠天吃水已经不太现实了,所以人们不得已而离开了崖居。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思想、有追求。
看着古崖居过去古人的生活是多么简单而平和。
猪吃饱了睡觉、鸟吃饱了唱歌。
而人则是饱暖思淫欲——开始不知所终的作了。
古今中外、莫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