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8,现象级神作回归!

2023-12-31   影探

原标题:豆瓣9.8,现象级神作回归!

蓝鲸作为地球上体型最大的动物,人们自然会认为它的生殖器官也应该是最为庞大的。

蓝鲸(图片网络来源)

但事实上,露脊鲸的“小弟弟”才是真正的大户。

露脊鲸(图片网络来源)

它的睾丸平均重达1吨,长达3米,足足是蓝鲸的20倍重

而且这么大的“家伙”可不是自然生长的,是为了展现雄风,硬是逼迫自己长这么大的

在动物的求偶过程中,体型并非唯一的竞争因素。

在露脊鲸的交配过程中,雄性间没有激烈的身体对抗。

它们的竞争更像是一场“隐形战争”。

露脊鲸雌性会和多个雄性交配,而雄性们则需要在体内展开精子的激烈竞争。

在这场隐形战争中,拥有更多精子的雄性显然更有优势。

所以,露脊鲸的睾丸如此之大——

是需要生产大量的精子来增加受精的可能性,并且用自己的精子冲走妻子“前男友”留下的痕迹

看到这里,不要怀疑你走错了片场,这里还是影探。

而我说的这些,都来自于它——

2023年“最美纪录片”《地球脉动3》。

“地球脉动 第三季 ”

Planet Earth III

2023.10.29

技术的革新

BBC憋了好久,终于放大招了。

《地球脉动》这个系列,与其“一脉相承”的《蓝色星球》系列和《绿色星球》系列一样。

称霸了“自然纪录片”这个领域长达20年

豆瓣系列评分一直9.7以上

《地球脉动3》豆瓣此次开分也高达9.8,IMDB9.3

“墨宝初成”的结果,是对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心策划。

众所周知,自然纪录片——

以时光绘匠,以耐心绘待,冒险中斟酌,命运赌注一掷。

《地球脉动3》的出彩,不仅延续了前作的魅力,深入地球肌理,更是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

从第一季的航拍技术,借由三兽迁徙,吁人珍惜。

到第二季的探幽寻奇,极目四方;近距离聚焦动物的生存挑战。

第三季更是玩出了新高度。

使用深海摄像机和远程操控潜水器等尖端科技。

真正做到了遥驭潜舟,究尽科技之精妙;

深入碧海之腹地,探幽揽秘,窥见水底之奥妙。

人为干预的界限

在纪录片制作中,“人为干预”是个棘手的话题。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就曾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辩论。

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纪录片应该像墙上的苍蝇一样,“只观察而不干涉”。

这种方式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也可能一无所获。

事实上,一旦摄影机进入现场,无论是直接的拍摄还是间接的监控,都已经是对现场的一种介入。

这种介入,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

哪怕是微小的改变,也可能引起不可预料的结果,无形中就已经改变了故事的走向。

这次《地球脉动3》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这一季在每集的末尾加入了10分钟的幕后花絮,直面人为干扰对自然纪录片拍摄的影响

在智利海岸,海狮因为渔船的大量捕鱼活动而改变了它们的“自然习性”。

这些聪明的海狮学会了钻进渔网吃鱼,导致一些幼小的海狮不幸被困在网中。

当渔民收网时,尽管他们会尝试放回大部分的海狮,但仍有不少幼崽被困住。

这些被困的幼崽在水中挣扎,而它们的妈妈在水面上焦急地叫唤,场面令人心酸。

这种情况引起了摄制组的关注。

他们意识到,虽然不能干预自然界的食物链(比如鲨鱼捕食海龟),但对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动物困境则可以伸出援手

在一次加那利群岛的拍摄过程中,摄制组就亲手救出了8只被废弃渔具缠住的海龟。

至此,现代纪录片不再局限于纯粹的、未经加工的自然状态

而是通过更多的技巧来捕捉那些精神层面的真实

在不确定性的过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自然世界。

动物的自救

在《地球脉动3》的制作过程中,摄制团队的挑战之一:

就是寻找那些在人类环境中“被异化”的野生动物——动物如何适应人类的环境

作为他们镜头下的主人公。

随着人类文明的迅速扩张,我们的城市和农田已经覆盖了地球上的大部分区域。

这种全球性的环境变化迫使野生动物必须找到新的生存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动物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适应能力。

黑猩猩,他们的家园——雨林,正在被无情的锯齿和机器蚕食。

面对这样的变故,它们不得不开启一段全新的冒险。

为了寻找食物,开始在城市的边缘徘徊,冒着被快速驶过的车辆撞击的危险,穿越马路。

寻找那些类似于“超市的果树”,进行着他们的城市求生之旅。

在雷恩岛,绿海龟的宝宝们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气候变化使得他们的沙滩家园温度升高,导致孵化出来的小海龟大多性别单一。

破壳而出的绝大多数是一群“小姑娘”(99%)。

随着海平面上升,他们的沙滩家园也在缩水,海龟妈妈们要克服重重障碍,才能踏入大海的怀抱。

在巴厘岛的乌鲁瓦图寺,食蟹猕猴也学会了从游客那里偷取贵重物品。

如手机,以此作为交换食物的“货币”。

特别是一些老年的雄性猕猴,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独特和贪婪。

另一方面,茶色蟆口鸱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适应方式。

在城市环境中,茶色蟆口鸱不得不面对猫科动物的威胁,这是它们在野外较少遇到的挑战。

然而,这些聪明的鸟类并没有被困境所困扰,反而利用了城市提供的独特资源来增强自己的生存机会。

特别是,它们学会利用城市的光污染,例如路灯,来帮助自己在夜间捕捉猎物。

这种对城市光源的依赖,不仅提高了它们的狩猎效率,也可能改变了它们的活动模式。

结果是——

这种适应城市环境的能力,使得茶色蟆口鸱在某些城市地区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它们在乡村地区的种群

当然,还有些动物,凭借着自己“雄壮的体格子”,不屑于“小偷小摸”。

在尼泊尔的索拉哈,印度犀牛便是生动例子。

这些庞大的生物毫不畏惧地穿梭于城镇的街道上,目的只是为了寻找食物。

美国太浩湖地区的美洲黑熊也不甘示弱。

这些熊会积极搜寻城市垃圾箱中的食物,特别是在它们准备进入冬眠的时期。

由于城市提供的食物资源比乡村地区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这些熊的体重通常比生活在更偏远地区的同类高出50%

在现代城市化的背景下,动物们的“生存策略”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纽约市的铺道蚁,这些小小的生物已经以惊人的速度适应了城市生活。

在这座人口稠密的城市中,铺道蚁的数量竟然达到了人类的千倍之多

它们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强大的消化系统,能够轻松消化和利用人类的剩餐。

在纽约市的百老汇大道,铺道蚁一年所吃的食物相当于6万个热狗

然而,对于一些动物来说,适应城市环境并非易事。

在印度,蛇类咬伤每年导致约6万人死亡

但在一些印度村庄,人们与孟加拉眼镜蛇的关系却显示出了“共生的可能性”

孟加拉眼镜蛇甚至在人类居住的房屋内进行捕猎。

这种与人类紧密相处的环境促使了孟加拉眼镜蛇行为上的显著变化。

它们的行动变得更为缓慢,面对威胁时的攻击性也有所降低。

在南非的海域,一群南非海狗被凶猛的大白鲨逼到悬崖边。

但就在这危急时刻,海狗们展现出了不可思议的团结与勇气。

它们集体反击,竟然成功地抵抗并最终驱赶了这只恐怖的掠食者。

科学家们对此场面也感到震惊,这种前所未见的行为展现了“遽变中的世界”(Rapid changing world)这一概念。

这个概念,如同一股潜流。

在整个纪录片中流淌,频频出现,透露出“不安与危险”。

万物一脉

看完《地球脉动3》,心生感慨:

天地何其广,人之所见,不过沧海一粟。

人类自诩能掌控世界,却未曾真正懂得自然。

万物各有语,无声却能述说“天地规律”。

就像《地球脉动Ⅲ》总制片人迈克尔·冈顿所说:

“人类的活动正将众多物种、栖息地和动物个体推到了生存和适应的极限。然而,自然的恢复力是惊人的。只要我们采取行动,就能见证大自然强大的自愈能力。”

冈顿忧心地提出,他不确定将来是否还能制作更多类似《地球脉动》的节目。

但若二十年后,再无此等节目可制,因无自然美景可寻,此乃人之不幸。

诚然如此,人与万物,皆系一体。

我们需反思在自然中的行止,探求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之道。

每一决定,皆关乎整个星球的生命。

尊重自然,方能护佑此界,丰富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