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层层推理环环相扣、角色扮演穿越时空、精装实景沉浸体验……近年来,剧本杀吸引了大批年轻群体。
经历了2022年的短暂回落,2023年,剧本杀票房迎来“大爆发”。据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信息服务平台数据监测,2023年五一假期,剧本娱乐经营场所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50%,消费人次超过400万人次。初步统计,青岛市剧本杀行业年度票房2亿元左右,有两百余个剧本杀商家在大众点评登记。
从圆桌到实景搜证,剧本杀在不断升级应用场景。博物馆、风景区、山庄民宿、城市古镇……本身即有沉浸属性的剧本杀行业汇流到体验经济的潮涌中,一些城市不时传来试水“剧本+”的讯息。在青岛,一些剧本杀商家、景点同样闻“风”而动,在与文旅场景融合的尝试中,悄然丰富着沉浸式旅游的格局。
备受年轻人追捧的剧本杀,如何持续风靡消费市场?
玩家正在阅读剧本
剧本杀创作离不开“青岛味儿”
剧本杀,原名“谋杀之谜”,起源于西方派对游戏,是一种以剧本为核心的角色扮演游戏,2013年通过留学生引入国内。2016年起,剧本杀在综艺节目爆火,历经几番沉浮,成为热门综艺、社交App、景点城市、节日庆典的“常驻嘉宾”。一份艾媒数据显示,剧本杀已成为仅次于电影和运动的第三大线下娱乐消费方式。
剧本杀与密室逃脱、狼人杀等休闲娱乐游戏类似,具有极强的社交体验属性。“就年轻人而言,剧本杀不仅仅是娱乐。”一名资深DM(剧本杀主持人)这样评价剧本杀,“抽离出‘玩’的部分,这一行业丰富了年轻人的社交渠道,也在不断升级玩家沉浸式的感官体验,成为体验经济的新业态。”
DM正在给玩家介绍剧本角色
那么,剧本杀如何在青岛的体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总的来说,目前青岛的剧本杀产品提供的沉浸式体验还远远不够。”资深DM小洋给出了他的答案,“好剧本是剧本杀商家在市场屹立不倒的支柱,如果想让玩家体验到‘青岛味儿’,就要推出好的剧本杀产品。”
记者了解到,剧本按照发行范围分为盒装本、城限本和独家本,按照内容则分为情感本、阵营本、恐怖本和推理本等。
“不同于一线城市玩家对推理本的追捧,青岛消费者最青睐情感本,这应该与青岛浪漫的文化属性有关。”欢喜猫剧本沉浸推理社店长王店长有着这样的印象。
王店长来自剧本杀的发源地贵州,经历了两年的实践探索,他有感而发道:“好剧本也意味着高市场回报,剧本杀商家要留住顾客,就要不断更新剧本,增强沉浸式体验。而要吸引外地游客,离不开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目前,重庆、洛阳等城市已在探索“全城剧本杀”。
“青岛业内大咖不妨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结合海洋文化、红色文化、奥运文化等元素,推出‘城市级剧本杀’,为体验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一位从业者认为青岛具有创作“城市级剧本杀”的基础,“青岛大型本土剧本杀发行商瓦特工作室曾推出《声声慢》《月见草》等剧本,在全国市场上享有盛誉。青岛啤酒博物馆也推出了沉浸式剧游项目《觉醒的酿造师》,市场反应良好。”
当下,年轻的剧本杀正站在“第一个十年”的节点上,经历市场大浪淘沙的剧本杀也在探索新出路。
屡“闯”营销新路径
位于万象城附近的“三十三探案馆”开店已有两年。晚8时,记者在店内看到,不时有结伴而来等候“探案”的年轻人。“消费群体的年龄以18至40岁为主,我们希望为他们提供一个放松的、沉浸的、抽离出日常生活的社交场所。”梁店长谈及经营感受时说,“这个行业仅靠圈内自嗨不行,需要不断创新营销模式,‘闯’出新路径。”
消费市场回暖的同时,不少剧本杀经营者却在激流勇退。记者在多个媒体平台上,看到了许多剧本杀店铺转让的信息。“市南区闽江路,660平方米,2个全国密室金奖主题,5间剧本房,转让费38.8万元。”“市北区营口路,年流水超70万元的剧本杀店,250平方米,转让费50万元。”
其实,这种情况至少从2021年起已经开始出现。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有些店家因经营不善、搬迁扩店等原因转让,有些则是因为回归主业、搬离青岛等私人原因退出市场。“离场”的人多了,也为“在场”的人敲醒了警钟。
“许多玩家是一次性客户,如何持续吸纳与稳定客源是每一个剧本杀从业者面对的课题。”在李沧区经营剧本杀店的杨店长告诉记者。
为了吸引消费者,一些剧本杀商家引入IP剧本拓展盈利空间,更多商家则在服务和运营上狠下功夫,吸引新老玩家,如古风换装、剧本演绎、实景搜证等。位于崂山区石老人附近的参千世界沉浸式体验馆注重营造奇妙的玩家体验,游戏房间装修风格各异,提供免费品牌零食,成为许多玩家的打卡地。“欢喜猫”推出“剧本外卖”服务,即DM带着剧本和部分道具前往顾客指定场地组织游戏。
“相比到店打本,‘剧本外卖’拓展了消费时间和空间。”“欢喜猫”王店长说,“未来,我们还将引入有声剧本、VR搜证,营造更具沉浸感的游戏氛围,全面提升产品的市场适配度。”
玩家在聊天群中共享搜证线索
另外,DM的流动性较大,也常让剧本杀行业处于流动的经营中。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各店家常年招聘DM,大部分人是资深剧本杀玩家。但DM高昂的培训成本、专业性较低、离职风险大也常让剧本杀经营者烦恼。
“尽管剧本杀市场已恢复元气,但商家营销多是单兵作战,市场难有大起色。”杨店长坦言,一些剧本杀从业人员都已开始准备转型,发力剧本创作与发行。
剧本杀展会为商家提供了契机。此前,青岛连续两年举办“大航海时代”和“玖剧琴岛”剧本杀展会。今年以来,青岛已举办3次剧本杀展会。在资深从业者和玩家的共同鉴玩下,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剧本流入剧本杀市场,许多青岛本土剧本杀商家寻获先机,选购了如《黑旗》《南墙》等剧本,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参千世界”店长故里认为:“多次举办剧本杀展会有利于带动整个行业向中上游拓展,商家不能止步于吃到产业链的‘虾尾’。”
对此,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李光全认为,尽管青岛剧本杀市场的亮点不少,但小、散、乱仍是目前的行业特征。未来,想要成为激发岛城体验经济潜能的有力业态,还需政府和商家共同发力,尽快打造龙头企业,攥指成拳、合力出击。
剧本杀升级为“剧本+”
沉浸式体验成为城市文旅的新玩法,青岛也已具备一定的沉浸式文旅基础。例如,海信探索中心、红树林度假世界的沉浸式光影秀展现了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旅游、户外露营释放了市民的线下消费活力;里院文化、古城古韵、影视IP等资源为创作者提供了创意源泉,也为沉浸式文旅搭建起新舞台……
今年以来,青岛多次成功上演沉浸式项目。“春日寻游大鲍岛城市艺术节”举办期间,易州路广场上演了一系列光影秀和沉浸式演出,展现了文旅复苏的活力和春天。3月19日,实景音乐剧《爱情绽放》在浙江路26号的百年建筑安娜别墅内上演。6月30日,登州路啤酒街开街,城市地标级项目青岛啤酒博物馆《金色奇妙夜》沉浸式演绎夜游启幕,为城市夜生活增添惊喜体验。
沉浸式文旅爆发的同时,本身即有沉浸属性的剧本杀行业汇流到体验经济的潮涌中,并在青岛市场开启了有益探索。
去年,青岛啤酒博物馆推出“引流利器”——《觉醒的酿造师》,成为本土沉浸式文旅的“黑马级”存在。今年,青啤文旅乘风而上,推出青岛首个古风仙山主题沉浸剧游项目《珠山绮花录》,为大珠山杜鹃花会“加码”。“游客在享受剧游乐趣的同时,也能近距离体验青岛的啤酒文化。”青岛啤酒博物馆剧本杀负责人景磊表示,这种类型的剧本杀不仅增强了城市文化的渗透性,更是“剧本+”的一种积极探索。
“成都青城山的‘剧本杀+民宿’、长春波吉营地的‘剧本杀+露营’、江西上饶望仙谷的‘剧本杀+古宅’,以及飞猪 App推出的‘剧本杀+游轮’等模式都是不错的文旅融合的范本。”景磊认为,场景融合、资源活化是“剧本杀+”的最大卖点,游客可以获得以文旅场景为载体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在经历了自我探索的十年后,剧本杀行业也逐渐迎来了正规化的春天。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起草发布《剧本娱乐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剧本娱乐活动应当设置适龄提示,其使用的剧本应当标明适龄范围。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迅速响应,推动行业整体和企业个体尽快纳入监管视野。此外,青岛剧本杀行业也在筹备“青岛剧本娱乐文化协会”,努力实现行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期待政府部门在建立剧本审查机制、加强剧本杀行业良性引导的同时,利用行业展会资源,鼓励多方力量活化城市资源,结合文旅场景开发定制化剧本,推进“剧本+”出圈破阵。但是,从剧本杀升级为“剧本+”,还需要有资金、项目支持。“如果有了明确的项目定位和合适的运营团队,‘剧本+’说不定能为青岛的沉浸式文旅打开一扇新的大门。”李光全说。
来源:观海新闻 编辑:王朵 责任编辑:张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