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每当人们来到武汉,走进晴川阁,总会想起一千多年前唐朝诗人崔颢所写的这句诗词。
这两句被后世熟记的千古名句正来自于《登黄鹤楼》。崔颢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年为黄鹤楼写下的八句诗词中,“晴川”二字会成为一个浪漫的地名,如晴川阁、晴川桥、晴川大道等。
据了解,晴川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建禹稷行宫时增建,于1984年按照清光绪年间式样重建。
整座楼阁分上下两层,高17.5米,主体建筑为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重檐歇山顶式黑筒瓦屋面,门窗栏楯为木作,朱漆彩绘;屋面四角向外伸出,出檐深,起翘高,并有铜铃,临风作响。正面牌楼悬“晴川阁”三字匾额,为书法家赵朴初手笔。
沿江而立的晴川阁,是观武汉长江大桥、万里长江的绝佳位置之一,它与黄鹤楼隔江相望,形成一南一北之城市古建风貌。
矗立在蛇山之巅的黄鹤楼,可一览武汉三镇壮阔画卷。但凭栏近观大江东去,看城市与长江的宏伟壮观,晴川阁占有明显优势。
偶坐阁上,仰望晴空无际,俯听川流有声,风帆沙鸟交映左右,几疑泛舟江湖之上,再遥想古人情怀,“武汉印象”是如此大气又古典。
除此之外,它还有禹稷行宫、铁门关等两大景点,是龟山东麓的一个绝妙胜地。
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禹稷行宫一直是一个低调的存在。它不像晴川阁那般“脱口而出”,也不像铁门关那般日夜出现在来往车辆行人的视野中。但它是晴川阁风景区的“铁三角”之一,是游客进入“晴川阁”景区最先看到的主体建筑。
禹稷行宫是由南宋时期司农少卿张体仁以祭祀大禹所建,名为“禹王庙”,后经过多次重修,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汉阳知县王良相再次重修时改名为“禹稷行宫”,并沿用至今。
今天的禹稷行宫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组成。大殿内供有大禹塑像。
在大殿的左侧,有一方小小的院落,内有翠竹、水池,但穿过这小小的院落便又是一个大的院落,院落中央建有禹碑亭。禹碑亭四周花木扶疏,绿树成荫,有石凳石座,颇有江南园林的美感。
气势宏伟的铁门关就在园林的另一侧,它与龟山相连,始建于三国时期,后来重建。
从三国时期到唐初的数百年间,历经多次攻守激战,一直是武汉地区重要的军事要塞。随着汉阳城建成,铁门关的军事作用日渐削弱,逐渐成为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
它就跟黄鹤楼一样,始建于三国吴黄武时期的黄鹤楼一开始也是军事楼,直到唐朝后演变为“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重建后的铁门关通高为26米,关体墙面由红沙石砌成,城墙内部结构为钢筋水泥,关上城楼翘戗飞檐,翼角升腾,十分严肃,富有“军事楼”的气概。
但每逢华灯初上,铁门关又充满了不一样的古典气息,与不远处的晴川桥组成汉阳夜景中的一大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