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楷书花费5年完成,足有3亿字,据说被牛顿、爱因斯坦抄袭过

2023-09-04   书法网

原标题:这部楷书花费5年完成,足有3亿字,据说被牛顿、爱因斯坦抄袭过

这部楷书花费5年完成,足有3亿字,据说被牛顿、爱因斯坦抄袭过

说到小楷,大家能想到什么作品?是王羲之用来换鹅的《黄庭经》,是钟绍京的《灵飞经》,还是文徵明的《小楷千字文》呢?这些作品的确足够经典,但不论是篇幅还是精细程度,恐怕都很难与这部巨着相比了,它就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据说这部作品被牛顿和爱因斯坦抄袭过(并不可信),影响到了西方百科全书的编撰。

1402年,燕王朱棣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天下,正式登上权力顶峰。刚刚坐稳皇位的他,便大开杀戒,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处死,这也让他得罪了天下读书人。朱棣深知加强文治才能重获文人信任,依赖文治才能江山永固。在朱元璋时期,朝廷就曾修撰类书、总括经史百家的《类要》,但朱棣看后并不满意。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下令:“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此后的五年间,由姚广孝、解缙为首,带领各路大臣、中书舍人、翰林院给事中总计2169人,昼夜编纂抄写,终于在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第二年清抄完毕。

《永乐大典》全书共有22877卷,汇集古代图书八千余种,累计约3.7亿字。原稿中的文字以楷书誊抄而成,插图以白描为主,它们都是这些由进士一笔一笔一丝不苟完成的。这些楷书字径由一厘米至三厘米不等。

《永乐大典》的誊抄真正体现了“工匠精神”,作为官方抄本,它首先要清晰易读、准确工整,抄写生们吸取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和“写经体”笔法,用笔细腻,笔路清晰,一笔一划都瘦硬美观、提按分明,横竖撇捺自然露锋,同时要做到四面开张,结体宽绰舒展,不能有逼仄感,也不求欹侧,务求端庄秀丽。

同时,这批顶级文人抄写时,自然而然避免了状如算子的单调,比如转折笔画的切笔、顿笔、方圆交替,以及楷中带行等,稳中求变、刚柔并济。《永乐大典》抄写时也受到“二沈”书风影响,此时“台阁体”初步形成,还没有陷入日后的板滞,因此,《永乐大典》书风中的秀媚之气多源于“台阁体”对赵孟頫的学习。

《永乐大典》原稿完成后存放于何处始终存疑,学界认为迁都北京后保存于文楼内,嘉靖年间的一场大火危及文楼,嘉靖帝命人誊抄副本,副本完成后,原稿被安置在南京文渊阁,明亡以后原稿不知所踪,仅有副本传世。

即使是副本,也命途多舛。清末以来,官员盗取、列强掠夺,《永乐大典》有不少卷已经流失国外,现藏于日本、英国、美国、德国、韩国、越南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中。还留在国内的,大多存于北京、上海、四川、台湾省等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其中之一就是《永乐大典》。

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