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论坛 | 丁国杰:长三角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上将发挥引领作用

2024-06-26     中国经济时报

——访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高级副院长丁国杰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杨益波

长三角地区以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约17%的人口,创造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作为经济先发地区,长三角如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带好头、走在前?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高级副院长丁国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三角承担着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引领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在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也将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长三角经济增长动能中,新质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新质生产力是今年长三角地区的关键词。你认为,长三角地区新质生产力的表现如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丁国杰:在各地新的经济增长动能中,新质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一季度,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GDP占全国GDP的比重约25%,主要指标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实现良好开局。其中新质生产力方面,体现在以下五点。

第一,新兴产业态势良好。长三角地区一直拥有非常强的创新能力,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共同构成的长三角战略科技力量稳步壮大,围绕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在关键领域实现“卡脖子”突破。比如,汽车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积极进展;开展LNG液化系统国产化应用,加快实现长三角区域自主配套;新兴产业领域快速发展,一季度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势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8.1%。

又如,一季度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9%、8.0%、7.3%,新质产品扩量增效,服务机器人、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78.9%、35.9%、26.2%和22.4%;安徽主要工业产品中,汽车产量增长35%,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45%,工业机器人增长67.8%,集成电路增长83%,这些都是长三角地区新质生产力的体现。

第二,未来产业加速布局。长三角地区是全国最早、最密集布局未来产业的区域,目前,上海、浙江、江苏都出台了未来产业行动方案,南京、苏州、宁波等城市也都出台了行动方案。上海在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和未来健康等多个领域集聚了一批代表性企业,安徽的量子、浙江的类脑智能、江苏的未来网络,已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在低空经济领域等新赛道也加大布局力度,竞逐“低空之城”。

第三,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目前,三省一市的数字经济总量居全国城市群首位,其中,产业数字化占比70%,承担的“两化融合”和产业数字化项目数量占全国的1/3,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数字产业领域发展均走在全国前列。

第四,开放活力持续释放。从进出口来看,长三角地区一季度外贸进出口总值达3.7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时,在外贸结构上,也呈现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增幅大、占比高等特点,说明长三角在贸易结构、贸易伙伴、贸易方式等方面正在加快转型,体现出新质生产力的动能增长。

第五,绿色发展稳步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直持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领域的合作,如能源互联互通持续深化,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特高压输电工程,沪苏浙联络线上海段,江苏滨海LNG接收站配套苏皖管线等相继建成投运等。同时,长三角正在加速迈向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外贸“新三样”成为新引擎。

图片来源:新华社

长三角可以在五个方面走在前列

中国经济时报:长三角地区如何用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在加速新质生产力效能释放方面走在前列?

丁国杰: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内经济最活跃、开放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承担着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引领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方面也将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具体来看,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走在前面。

一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在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实现一批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提升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创新能力,发挥对全国科技创新、发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领作用。

二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引领产业深度转型。包括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以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服务化四大路径,赋能传统产业,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抓住技术成熟度高、规模支撑力强的新赛道布局;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等。

三是推动要素高效配置。比如,土地高效率利用,推动工业上楼、智造工厂,创新土地利用方式;资本全环节发力,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四是构筑新质生产力的新型产业生态。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特别是不同环节的孵化转化服务;要大力发展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如检验检测、节能环保、研发设计等,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五是深化改革推动制度创新。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激励创新的有效机制;要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配置;要突破新质生产力的法律法规制约,形成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环境。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中国经济时报: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上,长三角如何围绕“高质量”“一体化”的要求优化布局?

丁国杰: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第一,深化技术创新协同。一是可以围绕面向未来的制造、智能、能源、空间、材料以及健康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展创新攻关,围绕这些前沿和新兴产业的基础设备、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和基础软件,实现一批“卡脖子”的技术突破。二是实现区域内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如上海的大科学装置,可以面向三省开放,各地的国家级实验室、高校实验室可以面向区域开放。三是可以围绕重点新兴产业领域,建立长三角专利池,支撑产业创新。

第二,深化产业创新协同联动。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分工,按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产业基础的比较优势、链主企业的集聚基础,分别牵头打造标志性产业链,加强产业链和园区产业协同。

第三,促进高能级要素集聚协同。一方面要加强集聚各类高质量要素的增量,形成高质量要素集聚高地,另一方面要促进要素流动,实现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另外,要特别重视发挥跨区域数据作用,推动整体区域的数字化转型,发挥好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作用。

第四,深化应用场景协同示范。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非常依赖于场景的推动,包括智能应用场景、绿色低碳场景、数字应用场景、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等,而有些新质生产力需要打造一些跨区域的场景,以更好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总 监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制丨李丕光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830f174b2212bb45574055d245c6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