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认真真拍戏,认认真真生活

2019-10-18   骨朵星番


​文 | 光希


第一次见到王晓晨是在一家酒店的客房,刚进门就看见一面大大的化妆镜立在桌子上,旁边摆着一排化妆品,床上摊着衣服,门口的柜子上一大袋外卖还没来得及拆封。好些个工作人员穿梭在房间里,硬是把这个不算小的空间挤得“热闹”又狭窄。

王晓晨就静静呆在这么个空间里,丝毫不受影响地接受着另一家媒体的采访。她正淡淡讲述着观众对她在《我就是演员》中说过的话而衍生的一个误会。

“今后在这个行业,我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坎坷,我都要告诉自己,我是永远不会放弃这个行业的,这才是我当时在节目里面想说的话。但最后大家好像认为我说我们班同学都火了我没火,我在嫉妒,其实我不是。”

早先也在王晓晨曾经的采访里看到过相同意思的表述,如今又在现场听到,里面已经没有一点的起伏波澜,最多是话到了尾,带上些已经被时间冲刷过的委屈和不甘,那也都很淡。

淡淡地讲,淡淡地笑,送走了上一位,又迎来这一位。由于参与《跨界歌王》的彩排,她昨天排练到凌晨三点,没休息几个小时,就被拉起来化妆,在准备正式录制的间隙里,接受各家采访。

她笑称自己经纪人是“周扒皮”,然后习以为常地转过头,继续着被采访的工作。

“今天导演给我发了一段话,我好喜欢,给你念一下。”

她翻出压在腿下的手机。

“多少年过去,多少地方,多少脸都已经淡漠了。有的人已谢世,而我站在远方,夜那么静,我终于肯定,我最怀念的,不是那些终将消逝的东西,而是过去时的那种宁静。”

1

王晓晨定义自己是个奇葩型女演员,演戏的时候,就活在戏里。

“我前两天演了一个镜头,那个镜头里其实没有我,但我在旁边眼泪刷就下来了。导演看到我的腿一直在抖,然后那天晚上回去我的心脏就很不舒服,我跟助理说,你帮我拿一盒速效救心丸。”

演戏可以演到吃速效救心丸,她自我调侃,没办法,演了这个戏,就想尽力去做好,她说导演常常讲,晓晨,你已经附体了,有点人戏合一了。

这部戏叫《北京西城故事》,被王晓晨称为自己的“上升之作”。

“因为它真的是和我以往所有的表现形式都不一样,有一个时代的变迁、时代的记忆,我从16岁演到60岁。”

这样时间跨度极大的角色,是很多演员希望去挑战的,但王晓晨不是。她一开始见导演,就表示自己演不了,毕竟这个角色中间有一段是要演孩子的妈妈,包括年龄大了之后的故事,这个王晓晨没有体验过。

“但当时导演跟我说,你是一个演员,你就可以演好一个妈妈,有一些做了妈妈的人也不一定能把妈妈这个角色演得好。”

王晓晨被这句话说服了,于是决定接受这个挑战。

导演确实是个好导演,他经常在片场跟每一位演员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历,王晓晨常常听着听着,就直接哭到崩溃。她说这是她人生唯一一次演戏这样子,还没有拍就已经被导演说崩溃。

在接触到一个角色时,王晓晨会做很多的功课,有理论上的,也有情感上的,这种每一部戏中对角色的热情,源于她希望自己的角色能够更加生动一些的初衷。

于是,她投入大量的感情,与角色合二为一。王晓晨拍《大好时光》时,就会常在现场与对手演员聊角色,包括戏中给对手演员写的那封信,也出自王晓晨之手。

拍《老酒馆》时,小晴天临走前那句催泪的“现在我希望你好”,同样出自王晓晨这里。她觉得这是最能点明小晴天这个角色的话,作为一个阶段性人物,这样一句话,不至于让她像是一个忽然之间从树林子里蹦出来的人,来去没有任何理由。

“我常常会这样,包括我马上有一部《幸福的理由》准备播出,那部戏更搞笑,我不仅写自己的台词,有时候还一起创作其他人的台词,导演经常在片场说,王编剧在哪儿呢,请把王编剧从车上请下来。”

这倒也应了毕飞宇《青衣》里那一句,只要扮上了就是角色,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了,什么也不用听,什么也不用想。

“会希望自己将来是个什么样的演员?”

“这个其实我刚踏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有想过,未来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演员。我想成为明星,还是想怎样,那个时候会有幻想。后来想了想,我觉得,我希望我能成为一位有作品的演员。我尽力了,我可以对我这十年的生涯说一声,我不遗憾,对得起我当初的允诺。”

2

而王晓晨的“奇葩”,也不止是在演戏上。

工作时就愿意呆在角色里,演完出来了,顶着自己的脸走到大街上时,最好也别被人认出来。

我希望我每天素颜,每天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我就是我自己。但是别人见到你的时候,啊,这个演员是个好演员,包括我去吃饭,别人见到我会叫出我角色的名字,以前叫王小米,现在叫我小晴天,这才是我最开心的事,是对我能力的认可。”

这是王晓晨内心深处的愿望。

“可是现实是,如果你太个性,你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别人一定会觉得你不红,你千年不红,你什么戏都红不了,也没有那么多资源去找到你,这个是现实,没有办法。”

身处这个圈子,身为一名演员,身不由己,这很正常。不想炒作,刻意去回避的东西,却偏偏总被人拿来说。不喜欢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却常常因为太过隐秘的私人生活,而被“拉郎配”。

王晓晨很无奈,也不是没有过曾经崩溃的时候。那时候的王晓晨身在圈子里,看不到那么多机会,除了演戏之外,还要做很多其他的事,王晓晨并不知道怎么应付。

加上对艺人的选择,除了业务能力的认可之外,不可避免要考虑到艺人的卖点和谁的流量更好,那么身为演员,就要有一个自我的纠结与取决:“我到底要做一个怎样的演员”。这让她一度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行业。

但大环境如此,那就只能选择与自己和解。

“看书,怎么和别人相处啊之类的。也会自己出去走一走,大海是个能让我平静的地方,出去旅行,到海边度假。”

她很坦诚地分析着近些年自己心态的转变,时间不知不觉中的流逝,在体现到自己身体、心态等各个方面的时候,还是会没来由地慌张。

“可能真的是到了这一年,有一个焦虑期,30岁的焦虑期。我其实看到周迅有一篇采访,我感触挺深的,找到了很多共鸣。就是说她到30岁的时候,有一段焦虑期,其实每个人都会面对这个,每天起来都想哭,阳光再好都想哭,人生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以前有一些事,觉得自己要说明白,或者还想争取到什么,到了今年,已经是对他人的看法没有任何强求的状态。

“其实现在想想,我这么多年都是顺其自然的人,就像小时候就会有人问我,你计划什么时候结婚啊,计划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我从来都是没有计划的人,我一切都是随着心走。到了这个时候了,我有这样的感受我要去接纳它,我觉得再不好的状态也总会恢复的,哪怕是老人,都会有一个年轻的心态,可能过了秋天,我的心情就好了,但是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是这样子,那就让它这样子。

3

王晓晨并不想活得那么累。

“工作中,包括演戏时已经让自己情绪上,有些脱离自己,那生活中就要去感受自己。”

一部戏杀青后,她不会那么快地去接下一部戏,长期是平均下来一年一部作品,不会那么快地进入下一部,而是专门留出时间,跟家人一起生活。

“因为我拍戏的时候有一点活在戏里的感觉,所以戏下就真的要踏踏实实地把自己放下来,真的去生活。认认真真地吃饭,认认真真的买菜,认认真真的逛图书馆。或者旅行、看书、看片子,和家人出去逛一逛,感受下大自然。”

王晓晨有个遗憾,她9岁去外面学戏,加上演员的工作,导致她并没有很多的时间,去陪伴父母衰老的过程。

“我曾经翻到一张照片,是我曾经一个老手机里的,那个时候大概是7、8年前,爸妈还是很年轻的样子,现在都是白发了,包括他手上,已经长斑了,我没有陪伴他一个衰老的过程。所以我常常说,我愿意用我的一切换他们岁月长留。”

转眼31岁了,现在回忆起来,不只是家人,王晓晨觉得时间不知不觉的,好像把曾经的自己也从身边带走了,那个不谙世事,对身边一切事物都觉得新鲜的自己。

但是相比之下,王晓晨还是更喜欢现在的自己。因为现在的她明白了很多,知道了很多,也看透了很多。这不仅体现在待人接物,包括演戏上,对角色的理解更加深刻,面对一个角色,也能展现地更多,表达地更加透彻。

聊到最后,她还是从自己回归了演员这一身份。

“其实无论演员还是生活,只要尽力了,就没有遗憾。我很容易释怀,经常跟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