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以赛谋城 加速奔跑

2024-10-31     东南沿海消息通

秋别,冬起,盛会近

立于南海之滨

胸怀各民族团结情谊

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11月22日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以下简称运动会)

将在三亚启幕

一场高规格的全国性体育盛会,对于举办地三亚意味着什么?它像一个窗口,将进一步促进各族群众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它也像一个入口,来自全国的56个民族、近万名运动员和嘉宾将汇聚于此,带来人流、客流、信息流,为发展蓄力赋能。

站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潮头,三亚将借此运动会的举办契机,坚持“谋赛”也“谋城”,将办赛、惠民、营城相结合,高标准实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城市载体服务功能、城市形象品质,并朝着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的目标加速奔跑,跃上新台阶。

2023年12月8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木球测试赛在三亚开赛(资料图)。记者 刘琪成 摄

开辟城市发展新赛道

“让没来过三亚的人大吃一惊,让来过三亚的人耳目一新。”三亚市政府副市长、运动会现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张长丰在运动会倒计时30天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三亚是一座承载浪漫、人文、时尚、活力的魅力之都,三亚人已经为这场中华民族的大团圆、大聚会做了精心准备,“请到天涯海角来,让我们一起共享民族团结的盛会,共赴群众体育的精彩”。

每一次体育盛会的成功举办,都更加坚定了三亚建设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的决心。

去年11月举办的海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就是如此。彼时,三亚市体育中心体育场灯火璀璨。这座以“白鹭环绕”为造型的场馆,以轻盈灵动之姿,迎接四方宾朋。三亚市体育中心体育场完成了大考,也向全国各族人民发出邀请——相约2024年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三亚市体育中心

过去几年,锚定以赛谋城的目标,三亚抓住第六届亚洲沙滩运动会、海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重大机遇,建设三亚市体育中心。通体洁白、状如“飞鸟展翅”的白鹭体育场建筑面积达8.6万平方米,能够容纳4.5万名观众。本届运动会开闭幕式以及部分比赛项目将在这里举行。

“一流的体育场馆是办好运动会的基础,也为三亚发展体育产业创造更多空间。”运动会竞赛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黄垂覃介绍,三亚对三亚市体育中心等体育场馆进行了改造升级。这些场馆在运动会结束后将成为三亚乃至全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主要承接地。

场馆不应只为赛事而生,还要“以体为本、多元开发”,方能更好地赋能城市发展。

“天海一色 星汇三亚2024龙年跨年演唱会”、腾格尔演唱会、张杰三亚跨年演唱会等大型音乐盛宴纷纷在此举办,每一个音符,都与三亚的碧海蓝天交相辉映,编织出一幅幅动人的音乐画卷。

“三亚国际体育中心体育馆的启用,弥补了三亚缺乏大型综合场馆的空白,也为三亚探索演唱会经济产业链奠定了基础。”三亚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演唱会经济不仅能带来可观的门票经济收入,还能在短时间内吸引海量客流,尤其是具有消费能力的中青年,激活酒店、交通、餐饮以及免税购物等文旅消费,有力推动三亚驶上发展新赛道。

点燃经济增长新引擎

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可同时领略热带雨林和海洋风光的城市,三亚和体育赛事的缘分由来已久。早在1987年,中国首届铁人三项比赛就在三亚举办;1992年北京亚运会的南端点火台就设在天涯海角;2008年北京奥运的火炬境内首传,就在椰梦长廊三亚湾。而且,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三亚就已经成为国家体育总局指定户外体育竞技项目冬季集训基地。

首届亚洲高尔夫联盟赛在三亚举办(资料图)。

近年来,三亚坚持以热带滨海休闲度假体育旅游为核心,积极举办各项体育赛事——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海南高尔夫球公开赛、世界拳击联赛、中国网球巡回赛……当下,“为一场赛事赴一座城”“跟着赛事去旅行”“一人参赛,全家旅游”,已成为旅游消费的新趋势之一。从强身健体到运动社交,体育旅游更“潮”更“丰富”,正蕴含着沉浸式文旅的新生机。

“喜德盛杯”2024第十五届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资料图)。

“体旅”结合,有“融”乃强。体育与旅游“强强联合”,带动了赛事举办地周边的住宿、餐饮等消费,催生了火热的体育旅游经济。以鹿回头风景区为例,该景区自今年5月开始,每月1日会举办荧光夜跑活动,让大家在欣赏城市夜景的同时,感受到运动的快乐。截至9月底,鹿回头风景区今年已累计接待游客166.29万人次,同比增长11.20%。

2024年8月1日晚,中外跑步爱好者齐聚鹿回头荧光登山夜跑。记者 李学仕 摄。

从全市来看,今年以来,三亚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56场,举办中国国际职工沙滩运动会、全国青少年4人制水球锦标赛等全国体育赛事10场,举行2024年亚洲水下摄影锦标赛、潜水美人鱼亚洲杯赛等国际体育赛事7场。

2024年全国青少年4人制水球锦标赛在三亚举办。

一场体育比赛,给城市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和曝光度。当前,三亚体育旅游收入已占到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体育+旅游”已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除了具有天然优势,政策扶持同样是三亚发展“体育+旅游”不可或缺的动力。日前,三亚印发了《三亚市旅游文化体育大型活动管理和服务办法》《三亚市旅游文化体育大型活动常态化保障工作机制》《三亚市旅游文化体育大型活动资金管理办法》,创新实施大型活动“一站审批”机制,从法制、机制、资金等方面全方位保障大型赛事活动顺利落地;出台了《三亚市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活动奖励实施细则》,对举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的单位给予“真金白银”的奖励,最高一次性奖励100万元,为赛事落地提供政策保障。三亚多措并举做足“赛事+”文章,将体育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未来,三亚将继续加强与世界各类体育组织的合作,致力于将更多潮流运动项目引入三亚,打造集运动、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市旅文局局长黄兴表示。

丰富惠民乐民新场景

修缮提升后的比赛场馆,将成为三亚乃至全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主要承接地;更新的健康步道,是周边市民群众户外健身的好去处;缤纷的热带植物景观,是展现三亚热带海滨城市的靓丽风景……

立足惠民,放眼长远。三亚将“谋赛”与“谋城”并举,在全力为参赛代表队提供高质量比赛环境的同时,持续优化城市公共文体设施供给,让更多百姓就近可享高质量的体育健身、文娱休闲设施配套,共享运动会筹办成果。

夕阳西下,以三亚国际体育产业园为中心,一幅五彩斑斓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给予市民游客更为丰富的休闲体验。

以优质环境为民生福祉提能,今年7月,三亚国际体育产业园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竣工,为群众性文化休闲活动增添无限可能。

市民王淳华住在三亚国际体育产业园附近,这里的变化她都看在眼里:“大腹木棉、紫花风铃木、火焰木等特色花木,组合在一起形成独具三亚特色的热带植物景观,勾勒出浓浓热带风情,美不胜收。”

同时,三亚全面梳理交通路网,一张串联鹿城东西南北主要发展通道、主要交通枢纽和主要高速公路出入口的路网提质将全面实施——加紧施工的G223国道—亚龙湾路交叉口交通改造工程建成后,三亚市区与海棠湾通行地下通道将不设红绿灯,全面提升通行品质;即将全线通车的G98环岛高速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段改建项目,8条匝道及崖州湾科技城南北路网所有断头路逐一打通,市民游客出行更为快捷舒适……

2024年三亚市全民健身青少年网球公开赛开赛。李学仕摄

如果说运动会场馆是全民健身“大动脉”的话,那么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就是“毛细血管”。今年,三亚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积极打造“15分钟健身圈”,确保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便捷、优质的体育健身服务。

走出家门,处处可健身已然成为三亚的常态。

10月25日23时许,记者在白鹭公园看到,夜已深,但乒乓球运动区域仍灯火通明,前来打球的市民全神贯注,紧盯小小的乒乓球,每一次挥拍都充满力量。他们时而发球抢攻,时而防守反击,精彩的对拉场面不时引来观众的阵阵喝彩。

赛场不同,心意相通。当下,三亚全民健身成效与竞技体育成就交相辉映,110万鹿城儿女强身健体的热情持续迸发。

体育赛事遍地开花

体育旅游扶摇直上

全民健身蓬勃开展

……

三亚“以赛谋城”的

故事已开篇

运动会效应仍在不断释放

运动会版动车“新皮肤”,上线!

10月28日6时许

海口东站内

由海口东开往三亚的

C7301次列车呼啸而来

待列车停稳后

每节车厢的厢体上

新张贴的焕新标志便映入眼帘——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以下简称运动会)”

与运动会会徽

运动会的脚步渐行渐近,作为主办地的海南,运动会氛围已然“拉满”。近日,专为运动会量身定制的和谐号动车组已在琼岛环岛穿行,记者这就带您沉浸式体验这趟“运动会”列车。

记者走进车厢后发现,每一个座位的头枕巾上都印有色彩缤纷的宣传画,画上不仅有海南的代表性植物椰子树,还有本届运动会的吉祥物“吉贝”。

10月28日,在海口东站,和谐号列车乘务员整理车辆内部装饰。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程龙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24年11月22日-30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团结奋斗、扬帆征程”……本届运动会的举办地、举办时间、运动会主题等元素印刻在头枕巾上,格外醒目。

小桌板上,张贴着运动会的宣传画。三亚湾椰风海韵、五指山重峦叠嶂、万泉河流淌不息、海口世纪大桥记录人文变迁、崖州古城承载海南传统建筑记忆;攀椰竞速项目的灵活巧妙、民族武术项目的威武气派、龙舟项目的激情四溢……海南元素与运动会元素相互结合,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运动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理念创作,宣传画围绕“民族团结的盛会、群众体育的盛会”这一基本定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海南人文地标、自然景观,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壮美画卷,是全国各族人民携手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动实践,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同心共圆中国梦”的重要内涵。

10月28日,在海口东站,和谐号列车车身涂绘第十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字样以及本届运动会的LOGO。图为乘客有序乘车,准备前往三亚方向。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程龙摄

当激情澎湃的乐曲在列车中响起,记者抬头看向车厢内的屏幕,正播放着运动会竞赛项目的精彩集锦,吸引着不少旅客的关注。

“尊敬的旅客朋友们,本次列车已经到达三亚站。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24年11月22至30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欢迎到三亚共襄民族团结的盛会、群众体育的盛会。”1个多小时的车程画上句号,车厢内广播声音再次响起,提醒市民游客——您的运动会之旅即将在三亚开启。

新闻多一点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运动会

竞赛项目共有18项

(其中民族马术项目已于今年7月在新疆完赛)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

”花炮 “”珍珠球“”木球“项目

一起来看看

花炮

起源于英国拉格比的橄榄球

以对抗激烈著称

在中国也有一项运动

不仅对抗激烈

且趣味十足

历史也更为悠久

被誉为“东方橄榄球”

这项运动就是花炮

又称抢花炮

在我国西南地区十分流行

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花炮列为比赛项目。

花炮是一个直径14厘米的彩色圆饼。比赛时,花炮被击发到10米以上高空,双方争抢归属,把花炮投入或放入对方花篮中便可得分。

抢花炮是一项集体运动,双方各上场8名队员。拿到花炮的一方,通过传递、掩护、假动作或持花炮奔跑等摆脱防守,防守一方则采取拦截、追赶、搂抱或抢截等,争抢花炮或阻止持花炮队员前进。

花炮历史十分悠久。清光绪《贵县志》有载,“城厢初二日,众会社前放花炮,……轰起时,接得者谓之得炮头。”有关研究更是将起源追溯到明嘉靖年间。但在民间,各族群众更愿意相信花炮是诸葛亮南征时发明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当地各族群众交往交流、团结和睦。花炮的传说只是一个缩影,在西南地区各民族中流传着诸多有关武侯的传说。有传说祖先是武侯南征时留守当地的战士,有传说祖先是武侯制作的泥人变化而来,有的直接尊奉武侯为阿爹或阿公、阿祖。

云贵地区的织锦、水稻种植,相传是武侯传授;云南多见的干栏式竹楼,相传是按武侯帽子的样式建造;西南地区流行的火把节,相传源自各村寨点火驱散瘴气迎接送来稻种的武侯;云南各地的泼水节,相传源自武侯多洗澡可预防疾病的教导;古西南丝绸之路关津霁虹桥,相传亦是武侯修建。

珍珠球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

采捕和利用珍珠的国家之一

《尚书·禹贡》中

就曾提及“淮夷嫔珠”

嫔为蚌之别名

嫔珠即蚌所产之珍珠

古时珍珠有东珠、南珠、西珠之分。东珠产于我国东北,为淡水珠,明朝以前称为北珠。南珠产于我国南部沿海,为海水珠,以广西合浦南珠最负盛名。西珠为西方国家所产珍珠,多为淡水珠。

古代,东北的采珠人为提高效率,在水中将采集的蛤蚌直接投入船上的箩筐里,这一劳作方式便是珍珠球运动的雏形。珍珠球曾在松花江、鸭绿江及渤海沿岸一带较为流行,至民国初期失传。

1980年后,经发掘整理并制定规则,珍珠球首次在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亮相,并在1991年第四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珍珠球形似排球,但比排球略小。球场分为5个区,其中的水区、封锁区、得分区为球员活动区。比赛时两队各上场7名队员,其中各有4名队员在水区争抢,进攻方可通过传、拍、运、投、滚等方式,将球传递给本队得分区1名手持抄网的队员。处于中间防守区的2名对方队员,则双手各持1只蛤蚌壳(球拍)进行封挡、拦截。球入本队抄网即算得分。

如今,珍珠球已成为各民族共享共乐的运动,成为各民族美好幸福生活的缩影。

木球

天下黄河富宁夏,年种年收水浇田。

黄河两岸地势平坦,水草丰茂,适宜耕种,亦适宜放牧。这里的孩童从牛马羊身上收集毛绒,团成球状,用赶牲畜的短鞭追打,称为“打篮子”“赶毛球”,这便是木球的雏形。早在1982年,木球就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作为表演项目登场,1991年第四届正式列为比赛项目。

相传康熙在亲征噶尔丹途中,看到孩童追打毛球,觉得有趣,便命人制作器具、组织比赛。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年号蕴万民康宁、天下熙盛之意。

来 源:三亚日报、海南日报客户端、民族画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746f28f5712151eccf112518f612d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