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弑魏主(金朋说)
曹操师模司马昭,熔成成弑济君刀。
恢恢天纲原无漏,报施何曾差一毫。
大家都知道,在曹魏代替东汉不久,就又发生了政权的更迭。司马氏架空、绑架最终篡夺了曹氏的政权,开创了西晋。在这个过程中,司马师和司马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西晋的奠基人则是曹魏的辅政大臣司马懿。司马懿操纵国柄的始点,就是在大名鼎鼎的“高平陵之变”。在“高平陵之变”之前,司马懿被另一个辅政大臣曹爽压制;而在这次政变之中,司马懿彻底击败了曹爽。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这次“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是怎样隐忍多年,最后发动致命一击的。
不得人心的曹爽一派
在景初三年,也就是公元239年。曹叡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中书监、中书令刘放和孙资的不遗余力地吹风和促成下,曹叡改掉了原来的托孤大臣的名单,换成了曹爽和司马懿。这两个人一个是曹魏宗室,一个是世家宿将,可能多少有点制衡的意思。这也意味着曹爽和司马懿的斗争开始了。
和司马懿不同,曹爽这个人缺少名望,这样的人往往缺少安全感,毕竟在上位之前,他对曹魏政权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相当有限。那为了增强安全感,曹爽怎么做的呢?那就是树立党羽,起用一批和自己相同处境的人——在曹叡时期的“浮华案”中被罢黜的一些名士,用政治待遇和名士思想作为纽带,组成一个团体;另外又用自己的弟弟率领禁军。这样一来,曹爽确实是把握了朝政,但另一方面这些人挤占了其他的人的资源,引起曹魏群臣的不满。
《三国志·魏书·曹爽传》:“爽弟羲为中领军,训武卫将军,彦散骑常侍侍讲……南阳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咸有声名……及爽秉政,乃复进叙,任为腹心。”
曹爽一派把持朝政,也对原有的制度进行了改革。曹爽一派是想做事情的,改革的目的也是好的。但是改革的内容却让曹爽一派更加不得人心。根据《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当中的记载,已知的改革内容是削减地方中正在人事选举上的权力;撤掉郡这个行政划分,郡守、郡吏下马种地;树立节俭的风气,简化服饰。这三种改革政策都是得罪人的,尤其是第二条,更是将地方官吏和世家郡望全都得罪一个遍。可想而知曹爽一派在当时人的心中其实是很不受欢迎的。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避免郭太后对曹芳的影响,曹爽将郭太后迁到永宁宫,这样又把郭太后以及外戚推向与自己相反的立场。
《晋书·五行志》:“是时,曹爽专政,迁太后于永宁宫。”
司马懿的隐忍
根据《晋书·后妃列传》的记载,其实司马懿父子早就存在异心。时间还是在魏明帝曹叡执政时期。当时司马师有个老婆,叫做夏侯徽,是夏侯尚和曹真妹妹的女儿,和曹魏宗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夏侯徽看出司马懿父子背后有猫腻,司马懿父子也比较忌惮夏侯徽,于是司马师就抽空把她给毒死了,时间是青龙二年,也就是公元234年。这件事虽然见于正史,但和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太相符,所以也受到后世的很多猜疑。如果这件事属实的话,可以看出司马氏为了篡权筹备了多么长的时间。
《晋书·景怀夏侯皇后传》:“后知帝非魏之纯臣,而后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龙二年,遂以鸩崩。”
当然这件事存在争议,我们还是主要来看正始元年到正始十年,曹叡去世,曹芳即位,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这段时间。在正始元年到正始八年,这段时间曹爽和司马懿存在争斗,但并不是直接进入白热化,而是一段愈演愈烈的过程。在正式八年,也就是公元247年,司马懿终于选择了退避,彻底的退避。他又拿出自己的拿手手段——装病,放弃参政的权力,埋藏于黑暗之中。
在正始九年冬,也就是“高平陵之变”的前一年,曹爽的党羽李胜出外为荆州刺史。这个时候曹爽对司马懿还是不太放心,让李胜出发之前在去司马懿那里打探一下。司马懿故意做出病弱不堪的样子,又装出老年痴呆的情况,把李胜和曹爽骗得团团转。于是曹爽大大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
《三国志·魏书·曹爽传》:“宣王称疾困笃,示以羸形。胜不能觉,谓之信然。”
“高平陵之变”爆发
在正始十年,也就是公元249年一月,曹爽兄弟陪同曹芳出城拜谒高平陵。曹爽兄弟全部随从,没有人留下来控制洛阳,这就给司马懿带来一个绝佳的机会。司马师曾经偷摸养了三千死士(这也算是司马师毒杀夏侯徽的一种可能),平时隐藏在人群中,在“高平陵之变”时全体集合,加上司马师率领的禁兵(司马师为中护军),全力配合司马懿发动这次政变。
《晋书·景帝纪》:“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
所谓出师要有名。司马懿也找了一个名,那就是当初被曹爽逼迫的郭太后。司马懿以郭太后的名义,废黜曹爽兄弟。由于曹爽一派的所作所为,司马懿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司马懿关闭洛阳城门、控制兵器库,令王观为中领军,接管曹爽的弟弟曹羲(曹羲被曹爽任命为中领军)的军队;又令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接管曹爽(曹魏大将军)的部队。司马懿基本控制了洛阳的局势,率军出屯洛水的浮桥上,他最后的目标就是跟随曹芳的曹爽兄弟了。
《三国志·魏书·高柔传》:“皇太后诏召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
《三国志·魏书·王观传》:“使观行中领军,据爽弟羲营。”
曹爽的妥协
虽然郭太后在司马懿的手上,但是最具有权威性的皇帝曹芳在曹爽兄弟的手上。双方都有各自的优势。这一点在大司农桓范的抉择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根据《魏略》中的记载,桓范原先是打算接受司马懿的拉拢的,原先司马懿是想让桓范来担任中领军的,但是桓范被儿子劝住,因为皇帝还在洛阳城外呢,如果能够出城利用曹芳的影响力再击败司马懿,那么对桓范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际遇。出于这种心态,桓范闯出洛阳城(平昌门门候是桓范的故吏),去见曹爽兄弟。
《魏略》:“范欲应召,而其子谏之,以车驾在外,不如南出。”
桓范来到曹爽面前,给他提出建议:让曹芳先到许昌,然后召集各地军队,以平叛的旗号来对付司马懿。不过曹爽到底没有太大的魄力,不敢与司马懿用战争的方式彻底决裂,对这个建议犹豫不决。另一方面司马懿也担心曹爽利用曹芳来搞事情,继续扩大事端。他采用的方法是“智取”,把曹爽骗回洛阳城。
司马懿派许允、陈泰、蒋济等人去曹爽那里劝说他回来,其中还有一个曹爽的亲信叫尹大目,承诺仅仅是免官而已,保证曹爽的生命安全。在这些“有头有脸”的人物的保证下,曹爽相信了司马懿的话;这些游说曹爽的人也相信司马懿的话,但是司马懿并没有实现自己诺言。他将曹爽兄弟及其党羽进行屠杀、夷族,彻底拔除曹爽一派的力量,《汉晋春秋》中记载:“同日斩戮,名士减半”,但还是那句话。曹爽一派实在是不得人心,以至于这次政局大地震导致的结果仅仅是“而百姓安之,莫或之哀”。
“高平陵之变”的影响
“高平陵之变”最直接的影响当然就是曹爽一派倒台,曹爽党羽夏侯霸奔蜀、夏侯玄被打压,司马懿成功上位,初步掌控了曹魏政权,曹魏政治格局来了一次大换血。而曹魏本身是一个健康的王朝,并非腐朽的、即将崩溃的、人心离散的乱世,司马氏通过政变的方式篡取曹魏政权,也带来了曹魏忠臣和政治投机者发动的一系列的兵变和政变,给曹魏带来很多的动荡。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总的来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给西晋带来了创立的基础,而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多次化解兵变、政变,剪除了曹魏内部的威胁,到了司马炎这里,终于可以顺应大势,以晋代魏,登基称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