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肉月饼都听好了!别想活过苏州的这个中秋

2019-09-06   姑苏好时光

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

眼看中秋节要到了,月饼界的各路神仙都在蠢蠢欲动了,什么咸甜之争早就过时了,每年这个月饼季总会有几款惊世骇俗的品种,你敢卖小龙虾月饼、我就卖辣条月饼,反正“撑死胆大的,吓死胆小的”。

而且现在越来越流行跨界卖月饼,做零食的、做蛋糕的、做酒店的、甚至做咖啡的都要挤进去掺和一下,可见我们大吃货国的市场多么广阔。

但是,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月饼,都不是苏州人的菜。不管你里面是藏了冰激淋,还是加了什么新西兰进口黄油、覆盆子、还是原味酸奶、黄桃草莓,哪怕是请了明星做代言,苏州人就看看,并不买账。

星巴克和故宫的月饼

若是有人送一盒那就尝尝,要自己掏钱去买,难。这不是价格的问题,在苏州人眼里,这些是糕点不是月饼。苏式鲜肉月饼,才是苏州人的最爱

所以,提起月饼苏州人会想到就是长发、胥城、稻香村、叶受和等月饼老字号,而不是星巴克、哈根达斯或者是元祖。

苏式鲜肉月饼的馅料当然就是由鲜肉做成,酥皮质感清脆而酥粉,又带着几分韧性,丰腴的肉汁渗透其间,酥皮的清甜和肉馅的咸鲜味相融合,迎合了极大多数人的口味。

所谓“鲜肉月饼”,似乎并不单单指用料的新鲜,好像也在提醒食客肉月饼必须要现做现吃,现做的苏式鲜肉月饼的味道,才是能让你吃了之后再也忘不掉的美味,就像刚出笼的肉包子吃起来是最香是一个道理。

相较于表面光滑、皮薄馅大的广式月饼,苏式月饼有苏式糕点的精致,更加酥松,不那么油腻。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苏式月饼一层一层手工做出来的酥皮,制作酥皮最关键的是油,起酥效果最好的是猪油,所以苏式月饼闻起来就有一股浓浓的酥香味,怪不得连诗人苏轼都忍不住要夸一夸: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饴”就是麦芽糖,“酥”就是所说的起酥的酥油。

都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连月饼也根据地区的不同分为广式、苏式、滇式、京式等众多门类,不过现在市面上常见的还是以广式和苏式为主。

苏式月饼的制作技艺源自于唐朝,而月饼也是唐朝出现的,苏式月饼是不是月饼界的鼻祖倒不敢乱说,起码历史还是相当悠久的。

不过有人说,苏式月饼的起源并不在苏州,而是在扬州一带,因为外皮酥脆,称为“酥式”月饼,流传开来之后,就被人误认为是“苏式”月饼了。

另一种说法是苏式月饼源于苏式糕点,各有各的道理,但对于吃货来说,知道在苏州能吃到最地道的苏式鲜肉月饼就完事儿了

一般苏式月饼在包装时,上面都会放一张小小的纸片。传说元朝末年,朝廷腐败,张士诚发动起义一路攻下常州、无锡等地,并向苏州城进发。

时值农历八月中旬,一位读书人就把赠送给亲友的月饼上都放上一张纸片,用毛笔书写上“迎张”两字,其意思就是迎接张士诚义军。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苏州不少家都照这个办法做,之后就延续成了一个习俗。

喜茶推出的鲜肉月饼

鲜肉月饼现在是苏式月饼中销量最好的,但是还有几家老字号也是专做苏式月饼的,品种更多,像百果、五仁、松子枣泥、玫瑰豆沙等等。

比如苏州观前街上的稻香村,就是取曹雪芹《红楼梦》中大观园中的稻香村为名,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开了。稻香村的出现,将苏式月饼的制作技艺开始真正的改良、创新,一直经营到现在,已经传承了六代,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

“苏州好,石湖看串月。”明清时期,苏州人就开始有在中秋节晚上虎丘听曲、石湖串月、宝带赏月的习俗。

在八月十五圆又明的月亮下,和家人一起听着昆曲,吃着苏式鲜肉月饼,看着月色下的湖面石桥,秋风徐来,别提有多惬意雅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