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总是矛盾的,一个朋友都没有,遇事了也找不到帮忙的人,朋友多了,内耗也多了。
人到中年,不管你是否愿意,总得要参与社交,内心深处还是期待有那么几个朋友的。
周国平说过:“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空洞无物。”
真正的距离,不是两个人住在不同的地方,一年到头都不联系,而是保持一份平淡,舍去繁杂的礼节,待人有分寸感。
把握“没关系”三个字,一切都能释然,关系也不会走散。
01
善,悄然无痕。
一般的人交往,彼此也有帮忙的时候,但是帮忙是带着功利心的。
今天我帮你,来日你要回报,或者是帮忙的人,会主动索取。
也有一些人,大张旗鼓地帮别人,为了得到一个正面的宣传。也就是说,利用自己的慈悲,别人的灾难,成就自己的名气。
社交最大的悲哀,不是拒绝帮助,而是大张旗鼓地帮助,把人品弄丢了,让穷人无地自容,把恩情无限放大。
老子主张:“善行无辙迹。”
不动声色地帮忙,让对方走出困境,但是不因此留下“必须报恩”的心灵负担,还因此受到了鼓舞,那就是最难得的“友情”了。
米勒,一个出生在诺曼底的普通农民,要种地为生。
为了成就自己的绘画梦想,他从老家来到巴黎。
努力了十几年,但是他的画作,仍旧没有得到谁的认可,连房租都交不起了。
不得已,他要搬家到更简陋的房间去。但是他却无法凑齐搬家的费用。
和米勒交往多年的画家卢梭,忽然兴奋地说:“有一个从美国来的商人,很有钱,还看中了你的一幅画。让我代买一下。”
之后,卢梭取走了米勒的一幅画,支付了几百美元。
一晃,过去了多年,米勒也走出了困境,还画了《拾穗者》《晚祷》等世界级的名画。
米勒从来不知道,真正买走画的,不是美国商人,而是卢梭本人。
作为朋友,会明白,君子不受嗟来之食。
直接施舍一些钱给朋友,这是不厚道的,会让人背负情债。还有“打发乞丐”的嫌疑,唯有巧妙地帮忙,彼此都轻松愉快,才是对的。
“我愿意帮你,但是与你无关”,这样的朋友,若是遇到了,那就是一辈子的福气。
02
情,不求完美。
再好的朋友,也会有瑕疵,就像金子,不管纯度有多少,不会达到100%。再美的玉石,也会包含石头的杂质。
带着放大镜去看朋友,只会让你很恶心,从此不想去和谁交往了。
因此,你要在看到朋友、友谊的瑕疵后,告诉自己“没关系”,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
或者你把不完美的东西,当成另一种美,那也就美不胜收了。
画家劳特累克,童年的时候,摔断两条腿,然后变成了畸形。
当他成名之后,有人赞美:“尽管从他那奇丑无比的外表说来这是一个极其荒唐的说法:图卢兹·劳特累克是很迷人的。”
所有的赞誉,都来源于他成名之后,而真正帮他成名的人不是赞美他的人,而是一个商人——乔怀安。
乔怀安帮助劳特累克举行了三次画展,第一次画展的费用,基本是他全部承担了。
令人遗憾的是,劳特累克三十几岁,生命就进入了垂危的阶段。
乔怀安说:“一定要好好养病,还要举办第四次画展。”
劳特累克点头同意,但无法抵挡生命的消亡。
后来,乔怀安整理劳特累克的画作,出版了专辑,修建了专门的美术馆。
他们之间的友谊,或许是因为有了遗憾,才变得如此美丽而生动。
《小灵魂》里说:“没有什么可以永垂不朽。唯独遗憾在误解中日渐积累。”
对于一般的社交来说,一旦有了裂痕,内心有难过,就会慢慢堆积和放大,然后把社交关系弄丢。
真正的朋友,却把遗憾放在一边,不去在乎,然后继续交往,情感变得深邃。
03
缘,聚散随时。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
太多的朋友,会在某些时候走散,甚至会反目成仇。
但是你能够珍惜曾经一起走过的时光,那就很不错了。来日是否重逢,已经变得不太重要了。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和另一个作家略萨,成为了朋友。
他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还有一样的创作激情和方法,一样的穷苦经历,在同一家店铺居住过。
有一次,略萨坐飞机出行,被人误以为是马尔克斯,还要求签名。他没有丝毫不愉快。
但是后来,他们拳脚相加,再也没有和解。
幸运的是,他们散了,就算了,并没有进一步交往和伤害。友谊,只是画了一个停顿符。
罗曼·罗兰说过:“在情谊方面,世界好像个小商贩,它只能把友情零星地出售。”
时光无痕也无情,人性也是反复的,能够好聚好散的朋友,也很难得了。当你老了,还能有一抹回忆,还能释怀,那就够了。
04
陈果老师说过:“朋友不是为了索取,是为了奉献。”
不管遇到了什么,对方做了什么,保持应有的态度,简单一些,自然一些。
撇开自己的利益,还能给别人利益,才能真正交到朋友,也算是朋友。
若是你带着功利去结交谁,那也仅仅是用朋友的名义,去掩盖内心的丑陋。
我们无法确定关系的长度,但是可以拓宽关系的广度,关进是你的格局要足够大,活得足够通透。
你为我做什么,我帮你什么,都是发自内心的,不强求,不拉扯。
进一步可以相聚,退一步各自安好。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