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造世界一流的“超充之城”,拼的是硬实力,拼的是高认知和执行力,当然会成功。
作者:今纶
今年以来,深圳的新能源领域大事不断,不断有重量级企业家在深圳现身,或签约,或参加活动。
深圳正在发生什么?还会发生什么?回顾一下此前的新闻:
6月15日,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和储能产业园项目在深圳龙岗区开工建设,预计全面建成投产后年产值约200亿元。
6月1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凡此种种,显示了深圳的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且,一定有“大招”在后面。
事实证明,果然如此。
01 以“一秒一公里”的速度充电
近日,深圳市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实施《深圳市新能源汽车超充设施专项规划(2023—2025年)》,以“一杯咖啡,满电出发”为口号的超充将成为深圳新的城市名片。
也就是说,深圳正加快打造“超充之城”,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深圳已累计建成41座超充站;建成充电设施22.7万个,其中10.1万个在今年新建成。
什么是超充?超充意味着什么?我的理解:超充也就是超级快的充电模式。有多快呢?
超充的最大输出功率可达600千瓦,最快能以“一秒一公里”的速度充电。满电仅需喝一杯咖啡的时间!
我觉得还是挺快的,如果赶时间,充5分钟就可以跑250公里以上,在城市通勤绝对够用了。
深圳人的“福利”让人羡慕,看看这样“福利设施”有多少:深圳目前累计建成41座超充站,另有11座超充站正在建设中,初步覆盖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光明等区。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的超充站
很有深圳特色的是,某深圳公司还借助技术把每位市民的新能源车变成了赚钱利器,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即夜晚充电,此时电费低,白天放电,此时电费高,当然需要借助专业工具。在深圳,“搞钱”真的是无处不在的,一充一放就是钱。这真的很深圳。
这也说明深圳充电桩产业竞争很激烈,极大地提高了行业的门槛,大家已经“卷”起来了。
事实也是如此,目前来看,深圳已形成了良好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生态。
仅在充电桩产业链条上,就集结了20多家深圳上市公司。其中,整桩设备全国市场占有率合计超过50%,永联、盛弘、科华、EN+、英飞源、科士达、科陆电子、麦格米特、奥特迅、长园深瑞、华为等深圳11家本土充电设备终端制造企业位居全国前列。
既然有如此强大的企业集群,而且市场有极大需求,所以从长期看,深圳的超充站是会超速增长的:
相关规划显示,争取到2023年底,深圳建成不少于150座公用超充站;2024年3月底前,建成不少于300座公用超充站。
到2025年,深圳形成“车能路云”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打造世界一流的“超充之城”。
那么,真能成吗?
我看能,因为这里是深圳。
02 一个敢闯,一个敢投
深圳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和充电桩产业链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三大原因:
企业家敢闯,政府敢撑,市民敢试。就是三个“敢”。
企业家敢闯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灵魂底色。
比亚迪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创始人王传福自己砸了“铁饭碗”出来创业,从手机电池起步,吃尽了苦头,还向表哥吕向阳借了二百多万。
在比亚迪全球总部广场上, 近80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用户,集结“1000000“造型车队,庆祝比亚迪第1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
什么是深圳人?创业初期,销售自己跑,工程师自己做,工期紧张的时候,王传福甚至冲上生产线当工人。
比亚迪起来之后,很多新能源车企业跟进,一大批与新能源、充电有关的企业都跟着起来了,这就在深圳形成了一个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敢闯,闯出价值来,人家自然会力挺你。
在2022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上,王传福说:“深圳当时设立了专业金融服务机构‘深圳高新投’,专门帮助企业担保,让银行借款给企业,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让我们站稳了脚跟。”
政府敢力撑新能源车这很重要。
十几年前,很多人是质疑新能源车的,尤其是比亚迪首批纯电动大巴在深圳上路后,各种议论不断。
但是“深圳高新投”就是勇敢下注了,这就是政府敢力撑,敢于承担责任,这也考验决策者的能力和眼光,深圳在这方面拿了高分。
一个敢闯,一个敢投,这已经是诸多城市不敢想以及永远不会有的故事。
但还有一个也很重要,就是深圳市民的高素质,以及深圳市民的高认知能力,对于新鲜事物敢于探索,敢于尝试,敢于购买。
深圳人是第一批坐上新能源公交车的市民,也是较早购买新能源车作为代步工具的国人。当某些区域的人们还在将信将疑的时候,深圳的新能源车主已经开始告别汽油,真正省钱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目前,深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6万辆,渗透率超60%,居世界前列。
这是深圳城市灵魂底色的另一面:够宽容,够大气,够前瞻,拥有足够的好奇心。
因为拥有足够的好奇心,所以,才有了腾讯的发达,才有了大疆的腾飞,才有了任正非的传奇。
03 “新能源”被摆在突出位置
那么,在过去一段时间,深圳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和充电桩产业链为何能高歌猛进呢?
因为正反馈已经形成。
2022年深圳全市新能源汽车产值达2154亿元,同比增长125.1%;新能源汽车产量达87.47万辆,同比增长170.0%。
比亚迪总装工厂
在充电桩核心零部件充电模块领域,永联、英飞源、优优绿能、华为、科华、麦格米特、盛弘、英可瑞等8家本土企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合计超70%。
以前干得比较好了,现在还可以干得更好。
在深圳市政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新能源”被摆在突出位置,突出强调。
提到了“抢抓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风口”,“高标准规划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建成投产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
建设中的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
2022年6月6日,《深圳市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对外发布。
其中提出,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83%,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年增加值百亿元级企业3-5家,十亿元级企业30家,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创新要素集聚、市场活力迸发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各因素汇集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万众一心,深圳勇夺第一:
6月19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列出了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中国城市50强。其中,深圳蝉联第一。
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新能源产业增加值达到810亿元,同比增长26%。截至2022年底,深圳企业承担核电领域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超过1000项,数量位居国内领先水平。
一切水到渠成:
2023年前三季度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为24468.25亿元,同比增长5.4%。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5.6%,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前三季度增长125.8%。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和充电桩产业链上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在深圳涌现,深圳在这两个领域的正反馈已经形成,而且开始强力辐射全国。
深圳打造世界一流的“超充之城”,拼的是硬实力,拼的是高认知和执行力,当然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