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出生于书香门第,学识渊博,70年代封笔至今,作品依旧在畅销书之列;倪匡社会经验丰富,想象力天马行空,成为香港名噪一时的大导演张彻、楚原撰写剧本,票房收益十分可观。
有一个女人和他们并成为香港文学圈的三大奇迹,她就亦舒。
说起亦舒,我们对她的作品耳熟能详,但对于她的个人生活却是知之甚少。今天就和大家说说亦舒的初恋。
亦舒从小和哥哥倪匡一样,或许是因为遗传的原因,她很有文学才华,中学毕业之后,就在金庸旗下的《明报》任职。能够获得金庸先生的肯定,可见亦舒文字功底,绝不一般。
亦舒虽然文学天赋令人啧啧称奇,但是感情方面却是一塌糊涂的。在17岁的时候,名动香港文坛的亦舒喜欢上了郁郁不得志的穷画家蔡浩泉。
对于这段感情,倪匡很反对,因为他见过太多“蔡浩泉式”的文艺青年了。和他们谈朋友,可能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但是要和他们结婚生子,就会产生种种问题。
要是一个秉性温和善良的女人也就罢了,偏偏亦舒还是一个暴躁的脾气。婚后一定是针尖对麦芒,迟早要破碎。
但亦舒当时还年轻,年轻人就是无所顾虑、不计后果的,在不久之后,亦舒就和蔡浩泉闪婚了。当时的亦舒只有十八岁,很多女孩子在这个时候,还在校园里面读书。
婚后没多久,亦舒怀孕了,亦舒的母亲想要让亦舒打胎,因为此时的亦舒还是一个孩子,怎么可能负担起抚养另一个小孩子的重任?生下来不仅是对亦舒本人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但是亦舒就是不听,毅然决然地生下了儿子蔡边村。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亦舒的婚姻真的和倪匡所预言的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激情的退却,亦舒和蔡浩泉的感情渐渐地疏远,到了最后,甚至闹得不可开交。
至于原因,在社会上是众说纷纭,而有人说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为亦舒移情别恋,这种行为理所当然地引起了蔡浩泉的不满。
但不管怎样,这对曾经你侬我侬的恩爱鸳鸯最后一拍两散,形如陌路。
对于自己的儿子蔡边村,亦舒一开始还会探望。但是当蔡浩泉另结新欢之后,亦舒就再也没有探望过自己的儿子。似乎要彻底和自己的初恋一刀两断。
对于这样的决裂,连亦舒身边的亲朋好友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的哥哥倪匡就曾经在公众场合,表示过对亦舒绝情的不满。侄子倪匡更是直言说,姑姑之所以不见小表弟,恐怕是怕有一天小表弟找上门来要财产。
面对着亲朋好友的指责,亦舒还是我行我素——她一直是一个不顾他人看法的女子。
纵使母亲对待自己十分冷漠,蔡边村还是依旧思念着自己的母亲。
他曾经幻想,自己见到久违母亲的那一刻,他可能会这么说:“您好,是我。蔡边村,你的儿子,很久不见。”或者是,“等你电话很久了,我们一次去吃点心,我知市内有一间很好的店子。”
由此可见,蔡边村在心里面还是非常在意自己的这个母亲的。
30年后,继承了父母文艺细胞的蔡边村已经成为了一个很不错的导演,在电影圈子里面有一些名气。
蔡边村在拍摄他代表作《寻母记》的时候,他曾经由衷地请求亦舒,和自己见一面。但是亦舒铁了心了,并没有做出正面的回应。
只是在自己的文学作品当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你父亲已经浪费了她的前半生,现在你又要去浪费她的后半生?”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段文字里面暗指的就是前夫蔡浩泉和儿子蔡边村。所以,这段文字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了华人世界的头条八卦。
对于亦舒的行为,网络上,吃瓜群众们看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是认为,亦舒已经再婚,丈夫曾经是港大的教授,亦舒通过人工授精有了一个小女儿。她不希望儿子打破自己和丈夫平静的生活,这是无可厚非的。另一种则认为,亦舒这种行为丧失了一个做母亲的良知。
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但笔者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们作为看客实在没有理由对他人的选择指指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