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武侠小说里,拥有绝世武功的大侠都有一位绝顶高手的师父,指点其修习一门巅峰武学。实际上,真实的历史中这些赫赫有名的大将很少有人真的学过武功,刘备、关羽、张飞不外如是。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兄弟开启干一番伟业的征程,这三兄弟一个是杀猪卖肉的,一个是贩卖粮食的,还有一个是贩卖草鞋的,都没学过武功的他们最后却成为一代名将。
说到这里不免让人有些纳闷,既然三人都没有学过功夫,又如何能成为当世名将呢?其实从他们的出身就可以看出端倪。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莽撞人张飞
勇武过人的张飞是杀猪贩出身,自小就开始干粗活,长大之后身材健壮、孔武有力。年少的时候,家里为了让其以后可以有糊口的手艺,便送其去学习杀猪。
杀猪这个工作虽然听起来简单,却非一般人就能干的,首先身体羸弱、没有力气的成年男子不能胜任,一头猪重达三四百斤,随便一冲撞就能将一名一百多斤的男子撞倒。
其次抓猪的时候需要身手敏捷,猪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在被抓的时候左闪右躲、横冲直撞,因此抓猪时也需要斗智斗勇,靠着技巧才能既不受伤又能高效的将猪抓住。
最后,杀猪时也要手起刀落,下手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直中猪的要害部位防止猪挣脱逃窜,其实这和杀人并无二致,要有极强的心理素质,才能看到四处飞溅的鲜血不惧。
杀完猪,还要将几百斤的生猪扛起来放到车上并运到猪肉摊,每一项工作都是力气活。这种小本生意基本都是一个人完成全部工作,可见张飞的体力和精力非同一般,比寻常人更高一筹。
张飞几乎每天要杀一头猪,练就了一身杀猪的本事,力气爆棚。不过,生意有好有坏,不是每天都会将猪肉卖光,古代没有制冷设备,如果卖不完猪肉就会变质第二天不能售卖,久而久之就会亏本。
因此张飞想了个办法,将每天卖剩的猪肉放到井水中冰凉,这样即使放一夜,第二天猪肉还能保持新鲜。
张飞门口就有一口井,为了防止放入井中被偷,他搬来了一块重达千斤的大石头盖在井上。
张飞盖完石头以后,又特意用毛笔在石头上写下谁能搬走石头,就能拿走一刀好肉。显然这是一个极大地挑战,自从张飞将猪肉放进井里,就没有人能够搬开这块千斤重的大石。
一是普通人没有这么大的力气,二是忌惮张飞这个莽夫,生怕被其暴揍一顿丢掉小命。
正是因为张飞的武力值在十里八乡十分出名,所以大将夏侯渊才会将自己的侄女夏侯氏下嫁给张飞这个屠夫,想必也是看中了张飞的过人之处。
《三国志》对张飞早前的故事描写的并不多,但从其它正史、野史却可以知晓部分他的背景。夏侯渊与曹操是堂兄弟,古代婚姻崇尚“门当户对”,可见张飞的家境必然不一般。
建安二十三年张飞曾大败魏军张郃,而后在八蒙山石壁用兵器写下《立马铭》,明朝时期有人对这一古迹进行了评价:
“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文字甚工,飞所书也。”
古代读书是非常耗费财力的,张飞不仅会武功而且还懂书法,也从侧面可见其家境不简单。
知道这一点就不难了解张飞为何那么厉害了,不是他没学过武功,而是史书没有记载,古人云“穷文富武”,富裕之家的张飞定然学过一招两式。
武圣关公
上文提到张飞每天安心出去卖肉,没想到有一个身高九尺的大汉路过,竟然轻松地将这块大石头搬开。这名大汉正是卖绿豆的关羽,
他推着一车绿豆路过这口井,因天热口渴便将井上的石头搬开,拉着井中的绳子往上提,没想到提上来一扇猪肉和一把菜刀,看到石头上写的字便用刀割下一刀好肉,扔在车上潇洒推走。
为何买绿豆的关羽可以轻松搬开这块巨石呢?关羽身高九尺,按照今天的标准可以换算为207厘米,关羽的实际身高在两米以上,这种身高不论是在现代还是古代都是鹤立鸡群。
他并不是普通的瘦高个,身材强壮、体型彪悍,喜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怀有一颗侠义之心。因此,关羽在河东郡解县看不惯当地的恶霸鱼肉乡里,便和恶霸理论。
关羽身材魁梧恶霸不敢和之争论,就派了很多手下围殴关羽,准备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
没想到关羽虽然是乡野村夫,力气极大身手敏捷,三两下就将那些手下打趴在地,情急之下还失手杀死恶霸。
亡命奔涿郡。
虽然是为民除害,但关羽也担上了人命官司,不得不远走他乡靠着卖绿豆糊口。
关羽并没有本钱,又是一路逃亡,看到有种绿豆的农田便摘了一些贩卖。古代打绿豆是力气活,关羽臂力强劲,将绿豆从豆荚里打落以后,弄了一辆小车推着走街串巷的四处贩卖。
街巷并不好走道路崎岖,平民百姓穿的鞋大部分是草鞋,走在混合着石头的泥地上更加难受,因此四处叫卖的工作既考验体力又考验脚力,时间一久关羽的臂力和脚力更加强劲。
关羽能搬开张飞用来压住井口的千斤巨石,也证明关羽的力气非常人能及。
根据一些元代戏曲的解读,关羽的家境在解良也不一般,要不然也不敢不顾家人的安危和地痞恶霸缠斗,能杀死恶霸足见关羽在遇到刘备之前就很厉害了。
《三国志》中写道关羽喜欢读《春秋》,书籍在三国时期是稀缺资源,也从侧面证明关羽的家世并不简单。既然如此,关羽年轻时跟随教官学习一招两式,也在情理之中。
明主刘备
《三国演义》中,张飞得知自己的一刀肉真的被人拿走以后十分不服气,他不相信有人能比他的力气还大,便去找关羽一探究竟、比试一番。
张飞追到关羽拿起车上的一把绿豆,用力一握绿豆瞬间变成了绿豆粉,两人三言两语争执不下打了起来,此时一个身形高瘦的年轻人前来劝架,这人正是卖草鞋的刘备。
刘备虽然看着瘦弱,却是能左手抓住关羽、右手拽住张飞,硬生生将两个壮汉分开,并且将他们二人摁在地上动弹不得,可见刘备的力气远在关羽和张飞之上。
在张飞和关羽打的不可开交之时刘备敢站出来阻拦,一是因为他的力气极大,另外一点是因为他出众的协调能力,认为自己足以劝阻两人。
事实也如刘备所想,关羽和张飞在他的调解下很快就化解了矛盾,后张飞做东三人一醉方休,也因为志同道合成为兄弟。不久黄巾起义爆发,刘备认为这次机会足以让三兄弟成就一番事业,召集三兄弟组建一支义勇军镇压起义军。
对抗黄巾军的过程中,三人的打仗作战的经验也在持续攀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武功打法,让他们离名将之路更进一步。
在这里咱们需要解读一个观念,古代何为“庶民”、“寒门”,庶民、寒门放到现在来说都是有身份的,只是不像门阀世家那么厉害而已。
蚩尤与黄帝、炎帝大战失败后,九黎族部落的人成为了俘虏,因为九黎族的姓氏高达上百个,所以他们既被称之为“百姓”也被称之为“黎民”,最早期的“黎民百姓”其实和奴隶无异。
换句话来说,即使刘备家道中落,可是皇族的身份依然能够保障他的正常生活水平,名望也能够给他带来巨大的资源,这也是为何刘备年少就能够获得巨商援、组建军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
东汉末年涿郡地处边境,鲜卑胡人时常骚扰进犯,为此生活在涿郡的男人自小就需要有保卫家园的意识,舞刀弄棍锻炼身体,时刻做好上战场的准备。
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刘备,自然是有着一把子力气,打架不在话下,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比如《三国演义》中说张飞鞭打都督,其实此事是刘备做的,可见当时的刘备地位就已经很高了。
简单来说,《三国演义》中的很多情况都是不存在的,张飞、关羽和刘备皆是有身份、有势力的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怎么可能会获得他人的支持,唯有有名望者、有实力者才会得到投资。
由此便不难看出,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或许没有正儿八经学过武功,但平时必然也没少练习,否则的话平白无故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气,刘备甚至少年时期就开始在边郡(涿郡)镇压叛乱杀人。
财富是练武的基础,这些东西三人都不缺,再加上在后期的战争中不断摸索、实践,才最终成为了一代名将。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注:演义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进行编写的,有些时候会忽略原因直接获取结果,所以本文也是演义和三国志的一些内容混搭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