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为什么不能被评价?

2023-07-31   华语娱乐聚焦

原标题:刀郎为什么不能被评价?

2004年,初出茅庐的刀郎用一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屠榜了“彩铃时代”,创下800多万的下载记录。

2023年,卷土重归的刀郎用一首《罗刹海市》炸起了“网络时代”的腥风血雨,全球播放量突破60亿大关。

相隔近20年,刀郎还是那个刀郎,站在他身后的却不再是因共鸣而狂热的普通歌迷。

而是换成了数以百万计的,高举“草根大旗”要为刀郎正义发声的“讨伐者联盟”。

以那英为首的“四大恶人”:那英、杨坤、汪峰、高晓松的账号评论区早已沦为战后废墟。最为夸张的是那英,截至写稿时,那英评论区的骂声已突破600万。

刀郎与“四大恶人”,什么仇什么怨?

“听刀郎歌的都是农民。”

但凡对互联网有一定记忆的观众,隐隐约约都有听说过那英当年对刀郎的评价。

2010年,中国音乐风云榜为纪念推出十周年,找到了当时已经隐退多年的那英当评委会主席。

那一届的歌手入选名单里,有刀郎、凤凰传奇、庞龙等初代网络音乐代表人物。其中刀郎的呼声最高,因为他创造了十年间唱片销量最高的记录。

与此同时,刀郎的歌也因为缺乏“音乐性”备受专业评委的质疑。于是就有媒体报道,说那英公开表示刀郎的歌不具备审美,听刀郎歌的都是农民。

我(包括整个互联网都)没有找到当年那英的这句原话,不过有找到当时的相关新闻报道。

杨坤、汪峰、高晓松三人对刀郎的炮轰则更早、更直接一些。2004年,三联新闻周刊就有报道揭示了各路明星对刀郎的评价,其中流传最盛的便是他们三人。

杨坤质疑刀郎的歌算不上音乐:

汪峰点评刀郎走红是流行音乐悲哀的表现:

高晓松明确表示,谁要是给他送刀郎的唱片,他会马上丢进垃圾桶。

再加上刀郎成名后没几年就淡出了歌坛,跑去做幕后。于是网友又自发性地流传出了另一个版本,即刀郎寡不敌众,被内地乐坛抱团“封杀”了。

这也是此番网友为刀郎忿忿不平的起因。

理性看待,主流市场对刀郎的评价错了吗?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那英当年对刀郎的言论确实是被媒体误导了。

那英从来没有说过“听刀郎歌的都是农民”这番话。那英对刀郎的评价完全是出于专业评委的角度考量,她仅仅只是不理解刀郎歌曲的音乐性,但没否认刀郎确实有销量、有市场。

包括后来有媒体问刀郎是如何看待那英的“农民论”,刀郎也很维护那英,表示既然不是听那英亲口说的,那完全就是空穴来风。

就事论事来说,“四大恶人”对刀郎的点评虽然不好听,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以刀郎的代表作《冲动的惩罚》为例。

这首歌表达的是一个男人因酒后失控引发的悔恨,歌词写的都很直接露骨。

对比“四大恶人”的歌。

冷知识,《一笑而过》是那英自己作词。

杨坤的《那一天》,是他自己作词作曲。

汪峰是摇滚老炮儿出身,私心很喜欢他这首自己作词作曲的《美丽世界的孤儿》。

高晓松的音乐才华更不用多说了,写给老狼的《同桌的你》是乐坛永远的经典。

因而从音乐的审美性来说,刀郎的歌的确在“四大恶人”的音乐面前过于直白和肤浅。

我们认可音乐是多元自由的,但他们也没说错,不是吗?

捍卫刀郎,本质是一场网友的“自嗨”

关于《罗刹海市》的解读,网上已经有很详细的版本了。他的本意是讽刺和批判他眼中的不公与虚伪,结合刀郎多年来的为人品性,我们有理由深信所谓的“复仇爽文”根本就不是他的本意。

刀郎方也明确表示,不会有任何回应。

就像当年“四大恶人”公开质疑他时,他也毫无回应那般。

这是刀郎的格局。

但这一届网友坐不住,当年网络不发达,他们没有赶上“保护”刀郎的时代。

如今人人言论自由,他们自发代入了刀郎“被霸凌者”的视角,慷慨激昂地敲击着键盘,替刀郎抒发多年憋屈。

这和用情怀发电的“我们欠xx一张电影票”的粉丝浪潮不同。现在在网上维护刀郎的这批军队,他们之中有多少是听着刀郎的歌长大?

不重要。

重要的是,谁若说一句刀郎的歌不好,谁就自动归入他们的敌对阵营,甚至上升为人身攻击。

他们一腔热血,自认为这是属于以刀郎为核心的“草根ge命”,他们认为捍卫刀郎,就是捍卫每一个小人物的命运。

他们成了“爽文”的主笔者,也成了这场闹剧的“霸凌者”。他们剥夺了大众对文艺作品自由发声的权利,也蔑视了网络并非不法之地的准则。

有意思的,今天为刀郎发声“你不喜欢《罗刹海市》,你就是没品”的人,可能在下一个转角又换个姿势敲击起了键盘——

“抖音神曲爆火,华语乐坛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