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理解,是世上最难的事情

2019-06-09   江徐的自留地

【本文原创首发,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江徐


人与人之间最普遍的矛盾,大概是关于生活方式的差异。

在《渴望生活 梵高传》这本书中梵高向家人表达出想当艺术家的理想,每个人的反应各不相同。

梵高的母亲是个和善、宽厚的妇人,生活的磨炼让她显得越来越亲切、刚强。她认为儿子不应该这样打发日子,因为在她看来,整天夹着速画本出门、既没有收入又不知何时是出头之日的生活方式,并不能给梵高带来快乐。这让她感到忧心。

不管如何,当梵高说出“想干画画这一行”时,母亲依然感到高兴,并且主动推荐一位当画家的亲戚。她不懂画画,也不懂艺术,只知道喂饱家人的胃,以实际效益评判生活中每一件事。

梵高的父亲是位乡村牧师,秉性善良,为人宽厚。他觉得,儿子这种不务正业的生活方式属于“歪门邪道”。他的信仰与职业提醒着他——儿子放任自流,做父亲的不加管教,会让上帝感到不满。

在父亲心目中,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自食其力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前提。不管怎样,当他看到梵高对生活有所打算,相比之前的无所事事,多少感到安慰。

父亲很快对儿子的决定产生质疑。因为在他理解中,一个人如果真的有才能、适合当艺术家,画画就应该很快成功,而不是像梵高那样不断在原地踏步。而且,在他看来,阅读文学书籍跟绘画创作毫不相干,看那些书纯属浪费时间。

说到底,父母只是把艺术当做谋生的手段,而不懂得艺术的本质。

埃顿是荷兰一个闭塞的小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视野非常狭隘。只要遇见与自身不同的人,就会产生猜疑和畏惧,面对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会对其进行否定与攻击。

当他们看到一个年轻人,整天带着纸和笔,在旷野里消磨时光时,这个人就被认定为怪物、畸形的人。不找一门正经工作赚钱糊口,整天画一颗树——梵高这样的举止,在乡邻眼里简直贻笑大方。

梵高的弟弟提奥

幸运的是,不管父母如何怀疑,亲友如何猜忌,弟弟提奥始终相信他、理解他、支持他。提奥寄来绘画的各种材料,还有钱。他在信件里劝勉哥哥,努力工作,不要做平庸的画家。

同样一件事,在有些人眼里,是自不量力、虚度光阴;在有些人心中,却是对梦想的追求与探索。这是懂与不懂的区别。

理解,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

文化有时让亲情也成为心灵的桎梏,只有自然才能给人无欲无求的陪伴。梵高来到原野,描绘着那里的一切。他突然感到,自己不再像之前那样无能为力,面对自然,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狂喜。”

因为父母的不解、乡邻异样的眼光,让梵高感到孤独。他觉决定离开这个闭塞的小镇,去往海牙,去那里拜之前母亲介绍过的画家亲戚——毛威为师。梵高将此决定写信告知提奥后,很快收到回信,以及购买火车票的费用。

荷兰最具权威的画商,也是海牙美术学校的创始人——赫尔曼·特斯提格看了梵高的临摹作品后,认为他还没有能力去进行创作,首先应该掌握绘画的基本法则。这种评价,并未打消梵高积极性,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画好。

在毛威眼里,梵高的素描虽然还不成熟,却具有生命力与节奏感,朴实而充满激情。梵高苦苦恳求,毛威答应做他老师。

在这个时期,梵高遇到人生中第二份爱情——一份还没开始就结束的爱情。

凯,梵高的表姐,丈夫意外去世后来到埃顿。在她的痛苦中,梵高看到一种魅力。

为了疗愈内心伤痛,凯每天陪同梵高去到自然里画画。凯身上表现出的美,她异于他人的理解能力,让梵高产生一股冲动。只要凯陪在一旁,他就感到自己对绘画充满信心。

自从凯来到身边,梵高发现,“这么多年自己一直在过着一种不完全的生活,蕴藏在他心中的万千柔情一直是干涸的,而纯净清凉的爱的甘霖,始终不愿流进他的枯干的喉咙。

由凯激起的渴望,让梵高对爱情有了新的感知:之前对乌苏拉的爱,是一味的给予,因而并不成熟;如今对凯的爱,除了给予,还想要索取。总之,“他觉得他没法活下,去除非他的这种新的饥渴能够得到凯的热烈反应。”

通过与凯的相处梵高意识到,他的生活需要爱情,“爱情会去掉他作品中粗陋的成分,磨去那些生硬的棱角,并使之由于有了它一直缺少的现实感而更富有生气。”

梵高一厢情愿地憧憬有凯参与的未来,他相信,那一定是幸福而闪亮的日子。

可是,当梵高将自己的爱慕表达出来时,对方的回应却是惊恐与拒绝。他认为自己对凯的爱情是高尚之事,别人却觉得这简直荒诞无稽、违背伦理——因为,凯是梵高的表姐。

天生的艺术家大概对任何事都有一股执着劲,凯一时的拒绝并没有击退梵高,为了与凯见面,让她接受自己的爱,他从埃顿追到凯所在阿姆斯特丹,在凯父母面前,他甚至用蜡烛烧烤自己的手背。这种疯狂举动,非但没有为让他如愿获得靠近爱的机会,反而彻底失去对方对他的最后一丝容忍。

爱情再次失败,痛苦再次来袭。

追求艺术,不被父母理解。

追求爱情,不被心仪之人理解。

理解,难道从来就是这么困难的一件事么?

【作者简介:江徐,80后女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点击右上角“关注”,收看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