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被俘虏到印度,当猴子一样供人观赏的清朝一品大员,名叫叶名琛。被俘时任两广总督。
叶名琛因何被押解到了印度加尔各答?又为何遭受如此侮辱呢?
首先了解一下叶名琛(1807~1859年),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湖北汉阳人。
叶名琛
叶少时聪慧,18岁考取贡生,26岁中进士,38岁授广东巡抚,45岁升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
叶名琛深谙为官之道,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两广总督这个职位几易其人,唯独叶到任后才稳定了下来,这是为何?
原来叶是个老滑头,他善于和洋人玩“躲猫猫”,对洋人的挑衅采取“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政策。被人们称为“六不”总督。
叶这样做也是迫于无奈,想想看,大清在荒淫好色、昏庸无能的咸丰统治下,国防废驰,连基本的武器维修费都没钱支付,用大刀长矛对付英国人的洋枪洋炮,岂不是以卵击石?
叶不战是出于无奈;不和是出于天朝上国的颜面;不守是和洋人玩空城计,不让洋人知道他的底细;不死是为了尽忠大清;不降是一个为臣的气节;不走是终于职守的表现。
亲们从这“六不”中你感觉叶名琛是个怎样的官员呢?
没错,他就是一个说不上多好,也说不上多坏的一个官员。也只有这样的官员才能在两广总督这个位子上坐长久一些。
叶名琛不是不想有所作为,但当时的朝廷不给力,实力不允许。
这从当时发生的“亚罗号”事件可窥一斑。
1856年10月8日,一艘悬挂英国国旗的“亚罗号”停泊在黄浦江,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登船检查,发现该船营业执照已过期11天。
经过搜查,还发现该船员有走私行为,于是梁国定扣押了12名涉事船员。
亚罗号船长马上致电英国驻广州总领事巴夏礼,经过密谋,巴夏礼向两广总督叶名琛施压,限令他24小时放人并赔礼道嫌。
叶名琛为了息事宁人,被迫把12名被扣押的船员送回。但拒绝道歉。此时英国正在寻找借口发动战争,于是悍然炮轰广州城,随后英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发生后,尽管炮声隆隆,但叶名琛表现的很镇定。原来他请了两位大仙,大仙一番做法,又是烧黄表纸,又是画符镇压,最后说15日后可无事?于是叶名琛稳坐钓鱼台。
到了十四天头上,大仙果然应验了,没到15天广州城就被攻陷了,两广总督叶名琛随即被俘。当时英军士兵攻进总都督时,叶名琛还在和小妾睡觉呢。
如此高官被俘,英国方面如获至宝,首先把他押到了停泊在香港的英国“无畏号”船上,这时叶看了一眼船上的大钟,时间是1858年1月5日。
叶名琛心中一合计,再有两个月就是自己51岁生日了,看来生日要到英国去过了。
然而英国人并没把他押回英国,而是把叶押往了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去了。
经过48天海上漂泊,叶名琛终于到达了印度的加尔各答。
到了印度以后,叶名琛十分关心有关大清的消息,当他看到华人报纸上骂他没有骨气为何不自尽时,他伤心落泪了。叶名琛感到了莫大的委屈。
原来叶名琛之所以没有自杀,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想觐见英国女王,劝说她停止战争。这是叶名琛一厢情愿的想法。
巴夏礼
通过报纸得知,此时大清早已把他弃之如蔽履,早已削夺了他的两广总督的爵位。
换言之,他现在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咸丰皇帝有他自己的想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避免英国人以叶名琛为要挟提出条件。
英国人眼见自己的算盘落空,为了羞辱叶名琛,也为了羞辱大清帝国,竟把叶关在一个笼子里,逼着他穿上猴皮缝制的衣服,上面挂上牌子,写上从大清运来的猴子,观赏者需缴纳20卢比,一时观者如堵。
一个月的观赏结束后,叶名琛彻底崩溃了,此时他才明白大清过河拆桥,自己好歹是一个体制内的高官,朝廷不是想法营救,反而是落井下石,为了推卸责任,把战争的责任推给自己,他成了替罪羊。
叶越想越气愤,到了1859年2月,他绝食抗议,抗议大清的簿情寡意,抗议英国人践踏人权,这是叶名琛在印度学到的新词汇。
十天以后,叶名琛绝食而死,终年52岁。
综上,叶名琛被俘时想做一个“海上苏武”,表现出的民族气节可圈可点,但是朝廷必须把他搞臭,好把引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责任推给他,转移老百姓的愤怒,叶成了千夫所指的败类。英国人对这个没有利用价值的人极尽侮辱之能事,两边挤压,叶名琛终于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最终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悲哉!
文/秉烛读夏秋